番茄斑枯病的科学防治
番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蔬菜之一,也是我国当前露地和设施的主栽蔬菜之一。番茄的病虫害较其他茄科植物,病因复杂,症状多样,很多病因难以确诊,所以在实际的防治中,很多菜农凭借自己的传统种植经验来进行诊断和防治,用药不对,方法不科学,导致番茄出现药害,病虫害不仅没有防住,反而蔓延更快。所以想要科学防治病虫害,首先要找准病因,认清病害,同时要做好田间日常管理。
番茄斑枯病,因为其与细菌性斑疹病、细菌性疮痂病的发病症状相似,很多菜农无法准确鉴别,接下来从番茄斑枯病的为害症状、病原体、发病规律、防治方法这四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希望给广大菜农一些参考、借鉴的作用。
一、为害症状
番茄斑枯病与细菌性斑疹病、细菌性疮痂病的发病症状相似,容易误诊。番茄斑枯病是番茄生长期遇多雨或者温暖天气时发生的主要叶部病害。番茄各个生长阶段都可能发病,但主要发生在进入结果后期。主要危害番茄叶片,其次为茎、花萼、叶柄和果实。能引起80%的叶片脱落,极大降低了植株的光合作用。
1、对叶片的为害
通常是最下层接近地面的老叶先开始发病,以后逐渐蔓延到上部叶片,病斑主要分小型和大型两类,还有其他过渡型。
(1)小型病斑 :抗病品种表现出小斑型。初发病时,叶片上出现褪绿小斑,斑点很小,通常针尖大小,直径一般小于1毫米,浅黄色,水浸状扩展。之后,病斑变为深红棕色,下部叶片上出现密集的病斑,病斑较小,直到叶片干枯病斑也比较小。偶尔小斑型中也会有比小斑稍大一点的中间类型,直径2毫米,中央浅褐色、灰白色至白色,边缘为褐色环,状似“鸟眼”,有少量或者没有分生孢子。背面出现水渍状小的圆形和近圆形病斑,边缘深褐色,中央灰白色,凹陷,一般直径为2毫米左右。病斑的形成会导致叶色变黄。
2、对茎的为害
茎上病斑圆形或者椭圆形,直径1-2毫米,边缘深褐色,中央浅褐色,略凹陷,其上散生小黑点,前期病斑数量较少,之后逐渐增多。
3、对果实的为害
在开花结果期间容易发病,但果实很少受害。个别情况下果面出现凹陷的浅褐色圆斑。有时候萼片上出现褐色点状斑,直径约1毫米,病斑多的时候会连片出现。
4、对幼苗的为害
幼苗很少发病,个别情况在子叶期发病,幼苗略显紫色,叶片上出现紫色小点。后期逐渐扩大,在新发生的幼叶上出现褐色圆斑,与成龄真叶症类似,病斑圆形,边缘深褐色,中央浅褐色,后期病斑上密生黑色小粒点。
5、对植株的为害
田间植株发病时,植株生长受阻,叶片除了出现病斑外,会变小并且卷曲。发病严重的时候,叶片逐渐枯黄,植株早衰,造成早期落叶。
二、病原体
番茄斑枯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为黑色秕粒状,致密隆起,生长缓慢局限,少或无气生菌丝。分生孢子器,也就是病斑上的小黑点,球形或扁球形,黑色,孔口部色深,无乳突,初埋生于寄主表皮下,逐渐突破表皮外露,呈小黑点状,大小49122.5微米49~128.6微米,壳壁薄,较疏松,壁外常粘附部分菌丝体。
叶斑上通常有很多的小黑点,而且有的小黑点还顶着小块胶状物,小黑点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器,顶着的那块胶状物,是它放出来的孢子角。分生孢子着生于扁球形的器底部,从生数量较大。成熟后,在分生孢子器的顶部形成1个孔口,孔口壁较薄,直径7.5-57.5微米,分生孢子呈孢子角状由孔口逸分生孢子无色,丝状或针状,直或微弯,具3~9个隔膜,大小45-90微米×2.3-2.8微米,顶部较尖,基部钝圆,长度变化幅度很大,宽度一般稳定。分生孢子在52℃下经10分钟致死。
三、发病规律
1、传播途径
番茄斑枯病的初侵染源一般为带有病株残体、土壤和肥料、带菌的种子,带菌多年生杂草,如酸浆、曼陀罗属及茄科作物。传播介体主要有昆虫,风雨、灌源水和农事操作等。病菌在这些媒介上越冬,第2年病残体上产生的分生孢子是病害的初侵处来,借助风雨近距离扩大侵染。老病区的病残体对第2年的发病起关键作用。分生孢子器吸水后从孔口涌出分生孢子团,分生孢子被雨水反溅到茄植株上,所以接近地面的叶片首先发病,雨后或早晚露水未干前,在田间进行农事操作时可以通过手、衣服和农具等进行传播。
2、发病条件
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2℃~26℃左右,最低5℃,最高28℃,若温度高于28℃,病菌则不能生长。病菌喜高湿度,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是92%-94%。由于分生孢子器必须有水滴才能释放分生孢子,所以雨水在传播上起很大作用。当气温上升到5℃以上时,田间开始发病。当温度25℃、相对湿度达到饱和时,病菌在4小时内就可侵入寄主,潜育期8-10天。
在温度为20C或25℃时,病斑发展快且易产生分生孢子器,而在15度时,分生孢子器形成慢。影响病害流行的因素还有很多,温暖潮湿和阳光不是的阴天,有利于斑枯病的发生。当气温在15℃以上,遇阴雨天气,同时土壤缺肥时,植株生长势衰弱,抵御病害的能力减弱,病害容别流行。
在高温干燥的情况下,病害的发展受到抑制,番茄不同品种抗性有差异,野生品种类到抗病力较强,普通的栽培品种抗病力较差。高畦栽培植株根部不易积水,通气性好,温度低,能减少发病的机会,而平畦恰好相反,土壤积水,氧气缺乏,发病较重。斑枯病常在初夏发生,到果实采收的中后期蔓延很快。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重病地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4年轮作,最好与豆科或禾本科作物轮作,可有效降低该病发生机率。有条件者可将发病严重地块土壤更换,防病效果亦较明显,但较费工。所换新土以稻田区土壤发病最轻。合理密植。采用深沟高畦栽培避免过度密植,并及时去掉底部老叶,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及适宜的土壤水分。
番茄生育前期还应勤中耕松土,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并强壮植株。及早摘除染病器官,采收后,要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余物和田边杂草,集中沤肥,经高温发酵和充分腐熟后方能施入田内。合理用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性,喷施1.4%复硝钠水剂8000倍液,可以提高抗病力。
2、物理防治:温汤浸种,如种子带菌,先将种子晾晒1~2天之后,用50℃温汤浸种25分钟,不断搅拌,防止种子沉底,温度降低时补充热水,到时间后加入凉水降温,然后捞出,甩干,催芽。试验证明利用该方法不仅简便易行,而且成本低廉。
3、药剂防治
(1)苗床处理:在育苗时,可采用未种过茄科类菜的土壤育苗,可有效避免苗期感病。苗床喷施1:1:200倍的波尔多液,也可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667米每次喷100升,连喷2~3次。
(2)喷药:喷雾发病初期,可选用下列药剂喷雾:
25%咪鲜胺乳油1000倍液,40%嘧霉胺悬浮剂1000倍液,65.5%霜霉威水剂600倍液,72.2%克露(疫菌净、威克、仙露、霜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800倍液,25%嘧菌脂(阿米西达)悬浮剂1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50%扑海因(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8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等,每5~7天喷药1次。
(3)熏烟:用45%百菌清烟剂熏烟,每亩施250克。
(4)喷粉:可用5%百菌清粉尘剂喷粉,每亩施1千克。
来源: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