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小园”开启东莞乡村美颜模式
“这里风景优美,鸟语花香,空气清新,你看池塘水碧波荡漾,偶有鱼儿优哉游哉跃过水面,别有一番诗情画意。”12月20日,喜欢茶余饭后在“风水塘”周边散步的刘女士感叹,这个位于东莞横沥镇“村前塘”的隔坑村公园真是今非昔比。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废的鱼塘和闲置地。而它的“美颜”神器,就是“四小园”(小公园、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
截至2023年11月底,东莞累计建成10352个“四小园”。近年来,东莞以“四小园”作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坚持党员干部带头,群众积极参与,在不损害群众利益的前提下,鼓励村民盘活宅前院后闲置土地、街头巷尾裸露地块,因地制宜打造成“四小园”,通过“点线面”结合,改善人居环境,补齐乡村振兴短板。
乡村“脏乱差”变身“微景点”
打造“四小园”,建设美丽家园。昔日的“脏乱差”,现在成了乡村里的“微景点”。
2019年起,东莞积极推进美丽圩镇建设,横沥镇隔坑村积极整合边角地、闲置地、废弃地、拆违荒地等空间,先后建成8个“四小园”,15个“口袋花园”,并对“村前塘”周边6500平方米的环境进行整治提升。如今,废弃鱼塘摇身一变成为了环境优雅的隔坑公园。崭新栏杆、悠闲小径、优美鱼塘、别致凉亭不仅成为了这里的标配,“开门见绿、推窗闻香”也成为了隔坑村村容村貌的新常态。
在东莞乡村里,这样具有“美颜”特效的“四小园”,现在有10352个。近年来,东莞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特别是在推进打造“四小园”工作方面颇有成效,各村都充分利用村头巷尾、房前屋后等闲置地,因地制宜建设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小公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四小园”生态板块,让村中荒废空地重焕生机,刷新乡村新颜值。
“这里以前就是一片荒芜的臭水鱼塘,池塘水脏兮兮的,每到夏天就散发出一股怪味,还很多蚊虫,大家都深受困扰。”隔坑村村民吴先生表示,通过整治改造后,环境美了,池塘小边角处栽满了鲜花,香气怡人,人气也跟着旺起来。村里还开起了第一家咖啡店“益企啡吧”,现在大家愿意回到村里,喝喝咖啡,享受一种慢节奏的生活。
“隔坑公园是隔坑村充分利用市镇乡村振兴政策,把‘村前塘周边环境整治’项目并纳入乡村振兴项目库,打造出极具亲水体验的公园。现在公园里有步行小径,有隔溪,有古榕广场,溪水塘水清澈见底。村民们在这里娱乐,锻炼,玩耍,观鱼亲水。”市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四小园”建设主要是鼓励各村盘活村内闲置零散土地,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农村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等小生态板块,让“四小园”像花蝴蝶一样飞舞在村头巷尾、路口田间,成为装点农村的星星点点,以边角之景带动村容村貌提升,用“绣花功夫”点缀东莞美丽乡村画卷。
东莞大力推进“四小园”建设,不仅优化了环境,也能为村内增添几分绿意,更能留住记忆中那一抹乡愁。曾经脏乱差的小角落、闲置地,经过改造提升后,摇身变成小花园、小菜园。走在许多村庄的村头巷尾,随处可见创意独特的“四小园”,它们规模不大却紧贴群众生活,点缀在道路与建筑之间,构建起“出门见绿”的休闲村居格局,不仅刷新了乡村颜值,也成为了群众休憩、交流、娱乐的重要载体。
在横沥镇六甲村,安康北二路末段有一片涉及29间危旧瓦房、破烂的猪圈和闲置地的区域,为推进人居环境优化提升,当地在不改变原宗地权属范围的前提下,通过清污清杂、场地平整,围设成多个小花池、小菜池和小树池,还把老果树保留下来,让脏乱差的小角落实现质的变化。同时,六甲村的主巷道也从原来残缺不堪的旧房被画上了农耕文化、蔗寮场文化的墙体画,诉说着六甲村农耕发展的变迁。整条道路在保留巷道形状及农村青砖泥瓦的特色基础上,变成了一条古香古色的乡间特色小道,展现着地域风土人情。
据统计,目前六甲村已完成超过60个“四小园”的改造,有力改善村容村貌,大大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认可。
从“旁观者”转为“建设者”
别看这些小边角的整治和改造好像很简单,其中还是很考究东莞的“绣花功夫”的。有时他们还会遇到部分村(社区)对“四小园”建设工作认识不深,开展工作不够主动积极,群众参与度不够高等问题。不少老乡就认为,这是“闲事”,不是自己的“家事”,大家习惯袖手旁观。
治理“村前塘”时,隔坑村党委书记吴进芬坦言:“这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村前塘周边环境整治是重中之重,当中还涉及旧民房的征收拆除等工作,“其实许多村民乐意支持这项工作,但也有一些村民有看法。”
怎么解决?隔坑村2019年成立的共治协会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很大帮助。村委会以共治协会为基础,打造了党群议事厅,党员干部定期接访群众、同台议事,及时回应群众需求。除此之外,隔坑村成立书记挂帅的领导机构,建立书记包村、干部包区、村城管队员包街巷、党员联户的环境整治工作机制,明确任务,责任到人。从破解一个个难题到落实一件件实事,从村民的冷眼相待到主动参与,基层治理的有序推进,为隔坑村乡村振兴发展积蓄起新动能。
“我们主要通过组织镇街、村(社区)参加市美丽乡村建设、美丽宜居村创建等培训班,派发相关工作指引,明确工作目标和开展措施。要求各镇街提高认识,健全工作机制,落实工作措施,认真抓好‘四小园’建设,以边角之景带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据市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全市32个镇街均制定了关于开展“四小园”建设的工作方案。同时,市农业农村部门深入村(社区)加强工作指导和督导,将“四小园”长效管护列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日常排查,并建立工作台账,动态掌握建设进展等情况。组织各镇街相互学习观摩,开展“四小园”评比活动,加大宣传各镇(街道)、村(社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四小园”建设成果和工作做法,及时总结整理好的经验并在全市宣传推广,提升群众的参与度和认可度。很多老乡就把“四小园”当作自己的“家事”,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
乡村振兴有“面子”更有“里子”
结合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东莞将打造农村“四小园”生态板块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通过多措并举有序推动全市“四小园”生态板块建设。
高站位统筹。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大力开展“四十百千”建设工程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通知》,将“四小园”建设与人居环境整治微实事、“千村碧塘”工程、“特色精品(示范)村”的创建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开展“四十百千”建设工程。编制《东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指引》,对“四小园”建设等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四十百千”工程的“目标任务”“工作内容”“建设参考标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和具体实例进行规范和指导。
高标准推进。今年初,东莞印发《关于下达2023年东莞市农村人居环境品质提升任务的通知》至各镇街(园区),明确今年农村人居环境品质提升任务。市农业农村部门深入村(社区)加强工作指导和督导,将“四小园”长效管护列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日常排查,并建立工作台账,动态掌握建设进展等情况。2023年,全市新增“四小园”3310个,超额完成年度建设目标。
高品质建设。建立健全“四小园”建设考核评比机制,将镇村开展“四小园”建设工作情况纳入农村人居环境年度考评事项中,评比结果作为年度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有力推进“四小园”建设工作,以此推动全市城乡品质提升。开展“四小园”评比活动,深入挖掘创新典型,宣传乡村振兴工作成果,充分调动全市上下参与“四小园”建设工作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组织各镇街开展“最美四小园村庄”观摩活动,引导各村庄之间互相学习借鉴。各镇街加大资金保障,把“四小园”建设纳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奖补范围,进一步提高各村(社区)建设“四小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改善提升农村环境,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
在东莞,各镇街、村(社区)充分利用“三清三拆三整治”后的破旧房或闲置地,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因地制宜开展“四小园”建设。如今,像隔坑公园这样闪亮的“四小园”在东莞各大乡村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在横沥镇长巷村,有一个“四小园”新星——香氏文化主题公园,此前这里是一块杂乱无章的闲置地,当地依托深厚的香氏历史文化,巧妙融入古韵园林建筑设计,摇身一变成集“生态、休闲、静谧”为特色的香氏文化主题公园。穿行疏林小径,园内绿草如茵,繁花点缀,凤凰木明艳挺拔,芭蕉翠竹,错落有致,一步一景,颇有纵情旖旎风光。
在东坑镇坑美村,有一棵树龄600多年的榕树,坑美村通过对“坑美古榕”加强了保护,通过协调,拆除了古榕树侧边的一间危旧房屋,在周边绘制本村特色墙画,升级造成了周边的景观,有效拓展了古榕树的生长空间和群众活动空间,打造了一个“古树公园”。
在谢岗镇曹乐村,有一个黄曹公园近来也成为村民的“网红打卡地”。村里依托深厚的朱子文化和古韵设计,将一块荒废已久、长满杂草的闲置地连片打造成“生态、古韵、绿美”的特色文化公园。古井文化源远流长,园内草地绿径蜿蜒,绿植高低错落有致,石凳石桌供休息,配套运动健身平台,让群众感受曹乐文化底蕴。同时改造周边环境打造多个小花园,持续提升宜居环境风貌。
美丽乡村点缀“四小园”,东莞提升的不仅是村容村貌这层“面子”,更重要的是凝聚了民心,为老百姓办成了可感可及的实事,增强了社会基层治理的这层“里子”。门前种菜、屋后种果,家在绿中、人在景中……走出家门就是公园,让千万人口在“双万”城市共生共荣、相互成就。
来源:东莞时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