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滘联社区:“软弱涣散村”蝶变为全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
沐浴着初冬的暖阳,来到东莞市万江街道滘联社区,沿着正丫湾河畔漫步,阵阵咖啡香从岸边一幢白色独栋小楼飘来,不少游客在此拍照打卡。
这家远离城市喧嚣、文艺气息浓厚的咖啡馆,过去曾是一座杂草丛生、周遭遍布垃圾的废弃水泵房。得益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这座失去排水功能的泵站旧貌换新颜,在文旅新业态的带动下,释放出崭新的活力。
颜值“爆表”的精品咖啡馆、干净整洁的村间巷道、鼓声阵阵的龙舟训练基地……除了人居环境悄然蝶变,滘联社区的集体经营收入也显著提升。近年来,滘联社区相继获得“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东莞市美丽幸福村居示范村”等称号,今年11月还入选全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村。
头雁引领、乡贤助力
共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三面环江、山环水抱的滘联社区自南宋立村,迄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东莞现存留较完整的典型岭南水乡村落。然而曾有着辉煌历史的滘联,在2015年之前的多年里,却是令各级政府棘手的“问题村”:大量的土地物业被以租代售给私人、集体资源严重匮乏、经济趋于凋敝、人居环境状况恶化,社区于2009年就被列入东莞市欠发达村,2015年被列入软弱涣散党支部。
“八年前,人们提起滘联社区,第一印象就是‘四无’和‘四有’,大家伙都说这里是万江的西伯利亚。”滘联社区党委副书记叶华柱介绍道,“四无是无资金、无控规、无资源、无人心聚力,四有是有高负债、有黑臭河涌、有断头路断头涌、有乱象。”事实上,缺人、缺地、缺钱以及缺乏明确的党建引领,是滘联社区多年来建设的难点。
2015年2月,以“头雁工程”契机,外嫁多年的李婉乔返回家乡滘联社区就职党委书记。看到家乡变成如此模样,李婉乔感到十分痛心,她决心凝聚人心力量、强化队伍建设,要让干部们充分赢得群众的信任、让群众一起参与到社区建设和管理中来。为加大对老龄群众的人文关怀,社区自设成立“两办一队”,即“扶贫济困办”“文化办”及“厚德志愿服务队”;还通过盘活社区内旧粮仓等物业资源,建立了长者饭堂、老年大学暨街道老党员分教点、青少年德育中心、孔子学堂等阵地;在市镇相关部门及乡贤等社会各方力量共建下,滘联社区给予大病家庭每月1000元医药补贴、困难家庭每月500元生活补助……一步一脚印,一事一躬行,在两委班子的推动下,社区逐步树立起“厚德滘联”党建特色品牌,以德树人、以德立村、以德兴村的文化理念深入家家户户,民风村貌焕然一新。
落日余晖下,正丫村小组的老年大学门前,抱着孙子在悠哉散步的村民叶少玲向记者称赞道,“现在社区福利可好啦,前几天的重阳节,老年大学门前还有大医院的专业医生来为我们做义诊。”
负债率从92.3%到53.5%
软弱涣散村“脱胎换骨”
40年来,在享誉全球的“世界工厂”东莞,各个镇街的城中村里,错落着一个个作坊、工厂,电子、玩具、鞋业、家具等产业在这里蓬勃发展,莞货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世界,加工贸易助力着经济一路腾飞。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招商引资步伐加快,东莞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也进一步突出。以滘联社区为例,在2015年以前,社区可用可盘活的集体厂房物业基本为零,自有的农田土地资源也仅有500多亩,其中的110亩属于农耕地,余下均属农保地和永久性农保地,建设项目一切受限。
“社区的历史欠账太多了,李婉乔书记刚上任就面临各方催债,最窘迫的时候公账户里甚至只剩下几十块钱。”回忆往昔,叶华柱就满肚子苦水和“槽点”,直言这些年的变化可谓不可思议。“不夸张地讲,那时候,我们滘联主干道的烂路、泥巴路覆盖率达到了90%!”
要钱没钱,要地没地,深陷困局的滘联要何解?经过协商谋划,滘联社区两委班子将目光精准瞄向东莞市美丽幸福村居示范点建设的政策,以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为切口,社区“两委”干部多次邀请市镇领导到社区调研,积极主动争取了市、街道两级共投入1.49亿元,2015年和2018年分别争取到了美丽幸福村居示范村和美丽幸福村居连片示范项目。
“两委班子多次召开村民大会,将美丽幸福村居规划效果图向村民们展示,图文并茂地开展宣传工作,进一步打消村民们顾虑。”白天、黑夜、周末、节假日,“两委”班子昼夜连转,坚持走访入户,逐村组召开村组大会,以心换心地宣讲政策和发展规划,逐步拉近干群关系,凝聚起发展共识。
乡村要振兴,环境是底色。近年来,滘联社区全力推动“三清理三清拆三整治”,通过打通断头路、挖通断头涌,清理河道沉积淤泥,全力推进截污管网建设、恢复生态水系,逐步盘整老旧烂厂房等物业设施,有效腾挪出乡村公共空间,引入社会资本打造国防教育研学基地、兴创达产业园等项目,一个个村小组实现“脱胎换骨”,过去“脏乱差”的“问题村”华丽嬗变为东莞市美丽幸福村居特色连片示范村。
人居环境变美了,营商环境也大为优化。滘联社区借人居环境整治破局土地资源匮乏困境,水乡的文旅特色招牌不断擦亮,沉睡的物业资产焕发出新活力,地方价值逐步提升。2021年以来,滘联社区成功引进投资数十亿的“三航科技制造中心”“智能高科产业园”和“新茂智谷产业园”等重点项目落户,建成后预计202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将从2015年的340多万元增长至2600万。
据统计,截至2022年末,滘联社区总收入已经达到1683万元,经营性收入1123万元,纯收入从原来的45万元增长至756万元,资产负债率从原来的91.3%下降到54.3%,成功打破多年经济发展“困局”。
擦亮龙舟文化名片
非遗“卷”起千尺浪
东莞龙舟,兴盛已久。明末清初广东著名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有载:“广中龙船,惟东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乡乡有之。”
在万江,河边上每隔一段路就有一间小房子,房子的“主人”是一条条龙船。万江的龙舟竞渡习俗距今已有270多年历史,滘联社区正丫村就有一条35年历史的松木龙船,由于当地气候湿热,每年端午节龙舟活动结束后,村民会把龙舟的龙头、锣鼓等身上装饰品取下来后,将船体沉埋到河床的淤泥之中,让船体隔绝空气防止腐化,得以长久保存,待来年端午前夕,村民再择日把龙船挖出,进行一番修整和装饰后,参与端午期间的游龙或竞渡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过去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社区收入薄弱,维持不了龙舟队的开支,传承多年的龙舟主题文化活动都停滞了,老一辈龙舟人都很痛心。”叶华柱坦言,在过去,交通闭塞、环境脏乱差的正丫村深陷乡村治理困局,丰富的龙舟文化资源长期缺乏有效保护。
改变的契机,源自2017年东莞市统筹全市水乡资源,举办东莞龙舟月系列活动。为赓续传统历史文化根脉,万江街道以“美丽幸福村居,谷涌滘联连片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契机,联合东莞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深入发掘龙舟传统文化,恢复了源远流长的起龙仪式,在正丫村建设了起龙广场,还原万江水乡“起龙、洗龙、游龙”的传统。
“四月八,龙船兜底挖。”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前后,“正丫起龙”传统文化活动都会在滘联社区正丫村举行,标志着东莞龙舟活动正式拉开序幕,“正丫起龙”仪式也已成为擦亮东莞水乡传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枝昌龙舟俱乐部”举办了多场全国性中华龙舟锦标赛,滘联龙舟文化从这里走向海内外;“水乡狮子联盟基地”巧妙地把传统醒狮文化与年轻潮玩文化深度融合……龙舟活动既有文化味,又聚烟火气,也带旺了乡村旅游。短短几年间,正丫村通过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已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落,成为游客纷至沓来的岭南水乡龙舟文化“网红村”。
近年来,滘联社区坚持文化与生态相融合发展,深植本土特色龙舟竞渡习俗文化,积极引进枝昌龙舟俱乐部、茂春文旅、有龙营地、狮人组织水乡联盟等一批文体旅项目,持续推进龙舟文化博物馆、非遗文化博物馆、少儿龙舟训练基地、传统小吃制造研发、龙舟食品生产体验、文创IP创作等文化阵地建设,全力打造集“生态+农业+文化”于一体的“正丫湾龙舟民俗文化村”,让沉睡的水乡文化资源“活”了起来。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