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三分之一山、三分之一水,物产丰饶、香飘四季。2021年成为全国第15个万亿GDP千万人口的“双万”城市,作为国际制造业名城,东莞兼具岭南特色乡村,市委书记肖亚非为东莞美丽乡村点赞。
2021年,全市农业农村系统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委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上下同心,善谋实干,农业农村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3.7%,增速为近年最快。
农村集体总资产、净资产、总收入、纯收入实现双位数增长,村组两级总资产、经营纯收入分别突破2300亿、210亿元关口。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3188元,同比增长11.2%,绝对值连续四年位居全省首位。
农村人居环境加快蝶变,基本建成50个特色精品示范村,启动70个特色精品村创建。
农村地区和渔民疫情防控落实到位,全年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和动植物疫情保持零发生。
推动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创建国家级优势特色荔枝产业集群。
农业农村领域安全有效保障,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
这一年,原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更名为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委扶贫工作办公室更名为市乡村振兴局。
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加强,乡村振兴工作力量进一步强化,乡村振兴迎来从政策设计、重点突破向全面铺开、提质增效的发展新阶段。
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三农”的“红色引擎”,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确立并强力推进乡村振兴30项重点工作、64项重点任务,推动“九大攻坚”行动,加快补齐“三农”领域突出短板。
坚持乡村振兴“全域项目化”,全市累计建立起涵盖3730个项目、总投资额4350亿元的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库。
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学习、“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以及“擂台赛”“斗牛会”等活动,先后推动成立市乡村振兴促进会、市休闲农业协会,引导各方力量参与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好市内帮扶成果,统筹调动各方力量,开展韶关、贵州铜仁农业协作工作。
这一年,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再掀热潮。
打响了村庄清洁战役,“四十百千”环境提升工程成果频传。
全市80%村(社区)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基本建成50个特色精品示范村,70个特色精品村紧锣密鼓创建中。
建成“四小园”一批、“千村碧塘”318个,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微实事”7711件。
组织“广东十大美丽乡村”参评、“寻美莞乡”——首届东莞美丽乡村评选等活动,选出全市首批美丽乡村,展现东莞乡村之美。
编印《东莞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汇编》,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
这一年,我市粮食面积和总产实现“双增”。
强化疫情防控下的重要农产品供应及价格监测,加强产供销对接。
实施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10+4+40”行动计划,荔枝产量创近十年新高,总产值3.65亿元,同比增加66%。
修订出台市农业龙头企业、市家庭农场、市农民专业合作社、镇级农业园认定及扶持补助办法,新增2个镇、11个村(社区)被认定为省级专业村镇;新认定国家、省和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2家和7家;新认定省示范家庭农场2家、市家庭农场21家和市示范家庭农场9家。
促进乡村美丽经济发展,新增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1个、示范点2个。2021年全市休闲农业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经营收入超2亿元。
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国际食品配料博览会,我市农产品、食品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这一年,我市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2021年全市村组集体经营总收入282.8亿元、纯收入21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1%、13.2%;总资产2305.4亿元、净资产1918.2亿元,增长13.0%、12.0%。
纯收入超亿元的村增至36个,股东分红超万元的村增至142个。
推广农村一体化金融服务平台,推动“东莞村财”APP交易信息与“i莞家”平台对接。
顺利完成集体经济组织换届选举,三个职务“一肩挑”比例达99.5%。
对基层农经队伍进行全地域、全人员、全业务培训,进一步提升履职能力。
这一年,农业农村系统牵头农村地区和渔民疫情防控不放松。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关停生猪屠宰场6家,全市生猪屠宰场总数减少至10家,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
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重点做好非洲猪瘟、禽流感等动物疫病联防联控、红火蚁统防统治工作,动物强制免疫项目免疫密度达到90%以上。
强化农业执法监督,兜住农业安全底线,扎实开展“建渔港、保平安”、渔船“不安全,不出海”、拖拉机“不安全、不出门”、畜禽屠宰行业“不安全、不屠宰”、“大棚房”回头看等专项行动。
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安全意识,全力以赴保供给、保质量、保安全,坚决守住战略后院,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
按照市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的“聚焦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工作思路,农业的高质量也要在产业发展上打基础、在科技创新上求突破、在三产融合上谋新招。
扎实开展全市农村人居环境“补短板、强弱项、提品质”攻坚行动,加强全域整治、示范引领和长效治理,坚决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攻坚战、翻身仗,实现村村达标、村村过关,创建名符其实的全省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市。
着力推动集体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力争2022年全市村组集体总资产突破2400亿元、经营纯收入突破230亿元,让群众更好享受集体发展红利。
全面启动新一轮市内帮扶工作,接续做好对外农业帮扶协作工作,促进共同富裕。
促进城乡之间要素双向流动,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继续保持求真务实、攻坚克难的优良作风,加强基层末端执行力建设,奋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