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贝考辩
高中历史教材介绍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棉作为一种重要经济作物,深远影响中国古代的经济,许多人误以为这种棉就是我们今天常见的棉花,其实黄道婆棉纺用的材料是“吉贝”。
一
陶宗仪《南村缀耕录》卷二十四记载“闽广多种木绵,纺织为布,名曰吉贝。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曰乌泥泾。其地土田硗瘠,民食不给,因谋树艺,以资生业。遂觅种于彼。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子,线弦竹弧置按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黄道婆传授的正是纺织“吉贝”的方法,而吉贝(布)正因其原料为吉贝而得名。
吉贝非原产中国,《梁书》卷五十四“婆利国,在广州东南海中洲上,去广州二月日行......普通三年,其王频迦复遣使珠贝智,贡白鹦鹉、青虫兜鍪、琉璃器,吉贝、螺杯、杂香药等数十种。”南朝梁普通三年,即公元 522 年,这是首次明确纪年的吉贝记载,证明早在公元五世纪吉贝开始传入中华。
吉贝名称来源很古老,《一切经音义》卷一“劫波育,或言劫贝者,讹也,正言迦波罗,高昌名,可以为布。罽宾以南,大者成树;以北形小,状如土葵。有壳,剖以出华如柳絮,可纫以为布也。”(孙)星衍曰:“此即今吉贝木棉”。吉贝的发音,孟加拉为 kapase,痕都斯单为 kapas, 梵文为 kapassi.。
二
吉贝与木棉、草棉的混淆情况,前之研究者早已注意,德空多尔认为“古代之人常将同一名称用于多种不同植物组织上,例如亚麻与棉花是也。在此种情形下,以近代植物学解释古代语名,常致误谬焉”( 胡先骕校订,德空多尔著《农艺植物考源》)。中国古籍中常以木棉,棉花来指吉贝,此点尤应注意。
吉贝对应现代何种植物,众说纷纭,目前有草棉、木棉、爪哇木棉等几种流行说法。现一一辩误如下:
1、草棉(Gossypium herbaceum L.)锦葵科棉属草本至亚灌木,亦名陆地棉,今俗称棉花。约清代道光同治年间,开始传入中国(何家庆《中国外来植物》),而吉贝早在五代十国时期(公元五世纪)传入中国,因此古代吉贝非现代中国广泛种植的棉花。
2、木棉(Bombax ceiba L.)木棉科木棉属落叶大乔木,俗称红棉,攀枝花。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岭外以为吉贝即木棉,非也。吉贝,草绵。如斑枝,乃木棉耳。”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辩之曰 :“按《广西通志》:木棉,岭西最易生,或取之作衣被,辄作不仁之疾,以为吉贝,误之甚矣。”
3、爪哇木棉(Ceiba pentandra(L.) Gaertn.)木棉科吉贝属落叶大乔木,又名美洲木棉。此为近代才出现的错误,《海南植物志》《中国植物志》均将吉贝定为爪哇木棉,《耕读》(丁丑牛年·春之篇)登发沈郎《冬日自力斋楼头种植记》曰:“吉贝,即今爪哇木棉、美洲木棉。”治丝益棼,转承其误,辄宜辩之。其一,爪哇木棉为落叶大乔木,树形高大,可高达三十米,而吉贝是“木如低小桑、枝萼类芙蓉”(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其二,爪哇木棉花为白色,花瓣呈倒卵状长圆形,而“吉贝,叶如槿,秋开黄花,似葵而小”(陈淏子《花镜》卷五),其三,爪哇木棉 “果内绵毛是救生圈、救生衣、床垫、枕头等的优良填充物 ”(《中国植物志》),但纤维较短不宜于纺织。
三
吉贝之为何物,莫衷一是,然根据古籍对其植物性状之描写,可窥端倪。
宋赵汝适《诸蕃志》:“吉贝树类小桑,萼类芙蓉,絮长半寸许 , 宛如鹅毳,有子数十。”
明陈淏子《花镜》卷六 :“棉花一名吉贝,叶如槿,秋开黄花,似秋葵而小,植之者杆不贵高而多繁,结实三棱,青皮尖顶,累累如小桃,熟则实裂,中有白棉,棉中有黑子,亦偶有紫棉者。”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又有树绵,一曰树头绵,以吉贝枝接乌桕,俟生时截去乌桕,树长可八九尺,四季开花,夏秋尤盛。每一株生,数十年不坏。絮同木绵,德庆以上多种之。”以此可知,树棉实即吉贝,在古代已经采用嫁接技术来提高其存活。
树棉(Gossypium arboreum.)是锦葵科棉属多年生亚灌木至灌木,高达 2-3 米,嫩枝被长柔毛。叶掌状 5 深裂,花淡黄色,内面基部暗紫色,花瓣倒卵形,蒴果圆锥形,顶端渐窄,常下垂,种子分离混生白色长棉毛和不易剥离的短棉毛。花期 6-9 月。
树棉为几百年来我国久经栽培的土棉之一,自陆地棉输入我国后,树棉已在淘汰中。原产印度,现今亚洲和非洲热带仍广泛栽培。本种棉纤维较粗短;种子供榨油用。
从以上植物性状描写与古代吉贝描写均相合,自力斋杨氏所栽种之吉贝,以实物观察,亦是锦葵科树棉,绝非爪哇木棉。
四
《冬日自力斋楼头种植记》记杨先生以吉贝濡墨之雅事,此事由来甚古。《玉台新咏笺注》中引吴均《和萧洗马太子显古意六首》句:“泪研兔皮墨,笔染鹅毛素。”注:“鹅毛素,《梁书·诸夷传》:‘林邑国,吉贝者,树名也,其花成时如鹅毳,抽其绪纺之以作布,洁白与紵布不殊。’”以吉贝濡墨,早在南北朝有之矣。
吉贝早期主要种植在海南和岭南地区。
【正德】《琼台志》卷三“峱人居文昌东峱山,旧说其人形如猿峱。地多田少,种薯芋给食。纺绩吉贝,细密莹白。”
【光绪】《香山县志》卷二十二“乡人种吉贝棉花,织成白氎,南蓢各郷爲之,号南荫机棉布。”
【同治】《韶州府志》卷四十“吉贝,草本,低小如桑枝,自吕宋来,春生吐黄花,入秋结爲白绵,一植纺之爲棉头布属内所产不多而轻煖异于他处。”
【嘉靖】《惠安县志》卷十三:“木绵花,树高三四尺,春种秋收,其花结茸成苞,蓬松如鹅毛,核在苞中,以轮车绞岀之,而用其茸,所谓吉贝也,邑中种之不多。”
【乾隆】《潮州府志》记载有多个古地名。包括吉贝园、吉贝湖、吉贝陇、吉贝浦,显示当时吉贝在潮州应广泛种植。
由于吉贝的经济价值已经被棉花代替,目前在岭南地区已经很少能够见到,但在海南和云南仍然有野生的吉贝。
来源:温剑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