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排塘尾古村焕发新活力
近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保护规划(2021—2035年)》获广东省政府批复,这座800年古村的命运迎来新篇章。在东莞这座世界工厂的腹地,石排镇塘尾古村像一块被现代文明遗忘的碎片,又像一面被刻意保留的文化镜子。其以“保护与活化”的辩证智慧,书写着工业文明时代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
岭南“活化石”觅出路
在东莞这座“世界工厂”里,石排镇塘尾村静卧如一只千年巨蟹——古村“状如农历十二的晴空朗月”,28座炮楼如星宿守护着268间明清建筑,风水塘如蟹壳般环抱村落。
石排镇塘尾村创建于宋代,至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已发展成为以古围墙为界、村口水塘为中心、巷道成井字形网状的村落布局。塘尾古村占地面积39565平方米。现保存明清时期祠堂21座、古民居268座,是广东珠江三角洲规模较大、原形态保存较为完整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明清村落。
走进古村,穿行于红墙古巷间,村道四通八达,塘边、路边以及一些闲置地绿意盎然、整洁雅致,一阵宁静祥和的乡村田园气息扑面而来。塘尾古村的建筑特色是岭南传统民居的活化石,那些镬耳山墙、青砖石脚、灰塑彩绘,无不体现着古人智慧。
2007年,塘尾村被评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塘尾村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塘尾村古建筑群)、1处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思我公祠),以及淡轩公祠、李昌汉故居、衍广书房等26处历史建筑等。
曾几何时,看着古村的青砖黛瓦,屋脊上有点面目模糊的灰塑,以及雕着花鸟窗棂上的蜘蛛网……让游人感慨不已。加上稀少的行人、热闹周末的退去,古村有过落寞的时候,也一度为人所遗忘。
如今,当各地古村仍在“开发性破坏”与“保护性衰落”间摇摆,塘尾古村正以省级规划走出一条“科学保护与创新发展相统一”的道路。它正在努力证明:在工业文明的浪潮中,古村落完全能成为乡村振兴的领航者。
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日月其迈,岁律更新。或许真正的保护不在于冻结时空,而在于寻找传统的现代性接口。如何让800年的古村重新焕发生机,成了石排上下重点思考的命题。
近年来,石排镇先后获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寻美莞乡”首届东莞十大美丽乡村;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镇”“中国最美小镇”等称号,成为两个被市推荐参加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的镇街之一。从2018年开始,石排镇委、镇政府主导塘尾村美丽幸福村居建设,将古村落修缮一新。
文物保护的最高境界不是束之高阁,而是让其重焕生机。
一直以来,石排镇十分重视文旅融合发展,先后孵化培育了明德醒狮、康王宝诞、下沙革命斗争历史等一批沉浸度强、体验性佳的文旅活动。塘尾艺术家联盟,也在此生了根。这些已不仅仅是IP概念,而成了有温度的生活现场。
此次由石排镇组织编制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保护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获省批复,强调要妥善处理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切实保护好历史文化名村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空间尺度及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事实上,塘尾古村的价值沉淀在每一块青砖之上——21座祠堂、19座书室、15眼古井构成完整的农耕文明图景。
新批复的《规划》首次以省级高度确立保护框架,有利于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城乡建设,实现文化遗产的延续与村落可持续发展。《规划》提炼了塘尾古村五大历史文化价值和四大历史文化特色,将塘尾村悠久的历史、浓郁的岭南乡土文化充分概括。
《规划》在保护塘尾古村“巨蟹护村、状如农历十二的晴空朗月、28星宿方位”的整体格局基础上,强化构建以塘尾古村为核心、“一心一轴,圈层发展”的中观空间结构,并在宏观层面以生态园为核心,通过感知体系的构建,联合塘尾村、南社村、牛过蓈村、埔心村、李家坊,集聚区域文化、景观资源,推进区域发展。
既留住乡愁,又焕发新生。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塘尾村有望成为“活着的岭南文化博物馆”,其关键是在保护与开发之间找到平衡点,让历史遗产真正融入现代生活。
■相关
莞台港澳青年集市开市
粤台港澳美食、古村艺术装置、潮玩设计……近日,2025第四届莞台港澳青年集市即登陆石排千年古村,将潮流艺术装置穿插于千年古村巷院之中,带来古村市集、古村电音派对、古村寻迹打卡、老宅艺术展四大主题活动。
此次市集活动首次将青年创意市集植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塘尾明清古建筑群,通过传统与潮流的碰撞、古宅与当代艺术的共生,打造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为莞台港澳青年搭建深度交融的“文化会客厅”。
本次活动将利用祠堂、古巷、青砖院落等场景,设置“古宅艺术装置区”,特邀莞台港澳青年艺术家以花艺、光影、潮玩为媒介,诠释传统建筑与现代审美的共生可能。同时,以古村市集、古村电音派对、古村寻迹打卡、老宅艺术展四大主题活动联动古今。
古村电音派对在塘尾明清广场打造露天电音舞台,以电子音乐激发青年们的活力,点亮古村夜色。古村寻迹打卡活动中,游客将持地图集章探访6处文物建筑(如李氏宗祠、瓷院子等),集满可兑换“塘尾手作套装”现场制作。
从市集到“古村活化实验室”,本届青年市集打破往届活动场地限制,首次将市集嵌入活态文化遗产地,让游客在石板巷弄中体验“一步一景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