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周屋社区:都市乡韵绘出小康画卷
这个11月,东城周屋社区650亩稻田再次迎来丰收季,“清风翻稻浪,流云卷稻香”的田园风光刷屏朋友圈,吸引无数人前往打卡。
稻田,是周屋都市乡韵里最亮的一抹色,也是外界窥见周屋美丽幸福村居新图景一扇生机盎然的窗口。
改革开放以来,这个2.7平方公里的社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中,跨越了农、工、城三个时代,走出了一条城乡一体、产村融合发展的小康之路。
这里有以稻田“领衔”的田园风光,有古树、宗祠,也有公园绿道、文化中心和博物馆。这里有以知名企业“徐福记”为代表的现代工业区,也有现代化村居和商业街。
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科学前瞻的规划建设,守望着周屋的生态基底与历史文化,守护着周屋的发展环境与新动能。
在周屋,休闲舒适的田园风光,与林立的厂房和现代化高楼相得益彰,在繁华都市中形成了“工业与农业并存,都市和田园共融”的现代化美丽幸福村居新景象,彰显着小康的底色和成色。
城乡一体:
稻香田韵里留住乡愁记忆
从农业时代水稻耕作、果蔬种植,到工业时代发展制造业,再到湾区都市时代的田园风光,距东城中心区仅8公里的周屋,以都市里的最后一片稻田,渐成为东莞“网红村”。
稻田,也是周屋人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
当周屋工业园区里的机器轰鸣尚未响起时,城里人去公园散步活动,周屋的老农们仍习惯去村前的田埂走走看看。一年四季,稻田生机盎然,晨曦中一只只白鹭在田间或水塘悠然踱步。看看青绿或金黄的稻子,老人们心里也倍感舒适惬意。
出于对乡土农田的眷恋,早在1999年,周屋人主动保留了村前近700亩地建农业示范区,村里统一经营管理,主要操作全程机械化,统一育秧、统一管理、统一耕作、统一收获、统一分配。
原来,上世纪90年代,敢想敢干的周屋人对土地进行了统筹规划,划分了工业区、住宅区和农保区,让周屋得以保留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乡村风貌。
村民住宅区,保留有600多年历史的宗祠,几条主干道也是早期规划的。2000年,周屋社区筹建两条截污管道,将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分流,有效保护了稻田土质和水质,使得周屋在快速发展中,很好地保护了生态。
20多年来,在城市化进程中,周屋不断拓展和延伸工业区、住宅区和农保区等各区域功能,协调并进,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有了今天“工业与农业并存,都市和田园共融”的图景。
从莞龙路转入周屋社区主干道,两侧是大大小小的厂房。走到尽头,豁然开朗,金黄色的稻田长势喜人,谷粒饱满。西侧是广袤的稻田,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尽显田园风光;东侧是住宅区,分布着幼儿园、古祠堂、青少年活动中心、篮球场、公园。
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连片稻田越发罕见和难得,让周屋社区因保留了东莞最后一块大面积稻田而远近闻名,成为一个既有农田生产功能,又有生态保护和休闲观光功能的都市农业生态园。
夏秋收割时节,尤其傍晚时分,稻田一片金黄,小朋友想知道“稻谷的模样”、理解“大米从哪里来”, 三五成群穿得花花绿绿、嘻哈打笑的少女们为“网红打卡” 、发朋友圈,住在城区乃至各地的老人们想回忆一下丰收的氛围,于是一溜溜汽车和男女老少纷纷赶来。
这一大片农田,是周屋社区城市化中的印记,是工业化的遗产,承载了历史传统,留住了乡愁。
产村融合:
在工业化与城市化浪潮中前行
对眼前“工业与农业并存,社区和田园共绿”美丽乡村景象 ,在这里工作生活了20年的周屋社区党工委副书记黄雪碧,早已习以为常。
但时光倒流20年,2000年,那时东城仍叫附城,顾名思义,依附莞城之意,在莞城姑娘黄雪碧的母亲看来,那时的周屋仍是乡下农村。黄雪碧不听母亲言,初嫁周屋,即感受到了乡与城差距、差别。
也就在2000年,周屋迎来了新发展。
伴随着快速的工业化步伐,东莞开启了城市化扩张进程。因为老莞城实在太小,紧挨莞城的东城,最早开启了城市化发展步伐。附城由此改名东城,成为新城区。
随着一批批新村、新街、新楼迅速建成,周屋也逐渐纳入了城区发展范围。莞城来的媳妇黄雪碧也渐渐习惯并融入了周屋,当村里发展缺乏人才尤其缺乏妇女干部时,黄雪碧放弃了教师职业,成了村里的妇联主任,见证参与了周屋的发展,如今已是社区党工委副书记。
黄雪碧记得,当时隶属新城区的周屋,跟其它村社一样,充分利用邻近莞龙路和环城路的优势,开足马力搞建设、招商引资、发展集体经济。
周屋面积实在不大,除掉村前一大块农保地,可用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周屋人无论建工业园抑或村庄,不得不精打细算、注重规划。周屋的村庄建设,充分利用村前稻田和后山荔林风景建村,旧时传统低矮的砖瓦房、工业化初期的民房到现代乡村别墅,层次分明、井然有序、巧妙利用,形成依山傍水格局。
同样在2000年,周屋工业化进程进入高光时期。当时周屋全村户籍人口不过1896人,但因工业发展集聚的外来人口却已达1万多人。周屋全村集体经济快速增长,总收入达225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6852元。那年徐福记已从1992年一个“来料加工”小厂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食品集团,其累计投资超7亿元。
一组数据,也展现了周屋的建设发展——累计投资16265万元,修建混凝土道路总长45公里,建标准厂房60栋,总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商业街总长3公里,商业铺位450多间,大型商场2座,农贸市场1座,公园1座,小学1间,工业园区1个,工企业60家,新建农民住宅300多间。
经过多年的发展,周屋的工业园区、宜居村庄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格局已初步成形,2019年全年两级总收入4130万元,两级纯收入3209万元,两级总资产18691万元。
乡村振兴:
打造现代美丽幸福村居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和生态绿色发展。周屋稻田,作为东莞城区最后一片乡土记忆,在乡村振兴的春风吹拂下,连同周边的余屋和温塘社区一起,作为东城街道美丽幸福村居连片示范区建设。
东莞市和东城街道两级政府共投入1.3亿元对周屋稻田及周边区域进行了大规模基础改造。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落地见效,很多市民游客发现,周屋更“美”了——穿越稻田的玻璃栈道大地连廊,与稻田相映成趣的观景平台,环抱稻田的水蒲桃公园、榕树乡韵广场、荷花池公园、稻香书院、润园博物馆等,成为刷屏的“网红”新元素。
这里利用片区内优势产业基础、莞式传统村居与山水农田景观资源,绿色生态建设与人文历史资源开发并行,整合田园、湖泊、宗祠、民居、树木、民俗与滨河空间等资源,融入节气文化、宗族族训文化、农耕文化,将片区打造成为以历史风貌游览、莞式人文体验、生态农业休闲、产业创新升级为特色的东城美丽村居综合发展示范片区。
随着水蒲桃公园等上述一批创意景观设施的落成,实现了社区整体风貌、景观环境品质、文化内涵的大提升,成为当地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安居休闲的风水宝地,也为周边工业区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企业吸引人才、留住员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周屋的一众创意景观设施中,润园博物馆特别亮眼,这个距离周氏宗祠不远的水田印象.润园博物馆,原为破旧不堪的服务站,场地面积约420平方米,设计师在活化利用中,着力在建筑物中实现节能生态,恢复土地功能,推动生命元素的循环利用等,生态与循环理念贯穿其间,如在建筑物的天面种植近一亩水稻,延伸了周屋600多亩稻田的意义;如在建筑物外立墙面拟种植垂挂瓜果,首层植入室内地面设计飘着荷风香气的莲藕(花)池,入口处设置往外流淌的瀑布水帘……博物馆设计划分了水田区、果蔬区、水生(渔业)养殖区、外立面植攀爬生长区等板块,同时还能完整保留博物馆的展览功能。
在抓经济和环境建设同时,周屋人非常重视乡村文明建设。为满足村里老人活动需求,周屋建设了环境舒适的文化活动中心;为满足广大外来人口的文化需求,社区结合良好的稻田生态,开展系列文化和节日活动。
调研手记:
守护绿色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周屋的发展充分践行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如今,周屋人越来越深刻理解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土地是重要的生产生活要素,合理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对于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周屋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不少优质投资商前来洽谈合作,这让周屋社区党工委书记周广洪对下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他表示:周屋将着力将农业、生态、文旅、都市休闲和旧改工作有效结合,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来源:i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