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进行时|道滘永庆村“内外兼修”打造水乡特色示范村
今年9月,道滘镇召开第二批水乡特色示范村规划评审会,将永庆村列入建设水乡特色示范村,全面提升和优化乡村风貌,打造水乡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如今,漫步在永庆村沿河的栈道上,岸边精致的民房错落有致,河涌水清岸绿,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徐徐展开。谁能想到,曾经的永庆村,村内“散乱污”企业随意排放废水,岸边布满违建建筑,曾是一个旧屋林立、形貌不佳的水乡小村。
“从清退‘散乱污’企业到建设华智·科创园,引进先进制造业;从岸边布满违建建筑到打造‘一河两岸’,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提起永庆村的改变,永庆村党工委书记黄建维不禁感叹,“现在的永庆,跟以前相比,完全是大变样!”
产业升级 村民腰包鼓了
11月11日上午,在位于虹南路的永庆村第一工业区,一排色彩鲜艳的厂房远远就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里就是改造完成的华智·科创园,目前是道滘城市品质提升建设科技创新走廊的重点建设项目。
但在2017年之前,这里还只是集聚“散乱污”企业的落后工业区。
永庆村第一工业区的厂房大多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聚集的多是鞋材、服装、皮料等低端制造业,效益低、能耗高,发展缺乏后劲,占有工业区土地导致新企业想进来没有地盘。在新世纪的产城升级大潮中,第一工业区的发展瓶颈已经成为了永庆村继续前行的“拦路虎”。
高空俯瞰永庆村,第一工业区位于河涌沿岸,部分企业随意排放污水使村民苦不堪言,也刺痛了黄建维等村委班子。2016年,黄建维开始担任永庆村党工委书记,他和村委会干部班子下定决心改变永庆村工业的现状。
“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内外兼修,既要做足‘面子’,更要做实‘里子’”。在黄建维看来,乡村建设不能只停留在表层,更要发展产业。对于产能落后的企业,必须清退,只有产业升级,才能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2017年,在村委会干部班子的统筹下,引进平台项目华智·科创园,该园区投资3500万元对第一工业区进行升级改造,聚焦智能制造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产业生态链,搭建“企业孵化+产业孵化”全产业链孵化模式。经过近年来的建设运营,园区已引进21家电子商务、科技研发等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专利109项,提升了永庆村工业的整体水平。
旧厂房经过“三旧”改造被打造成科创园,焕发新活力,产业的升级不仅破除了永庆村前进的阻碍,也使得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据黄建维介绍,第一工业区在升级改造前的租金是每平方米5元,改造后,每平方租金达到9.5元,每年为村组收入增加约100万元。新型企业的入驻,规范化的生产工作,也大幅减少了周边的安全隐患。
“接下来,园区将继续加大招商力度,优先引进科技企业。”黄建维说。面子足了,里子实了,村民腰包鼓起来了,这使得黄建维对永庆村的未来充满信心。
“一河两岸” 提升人居环境
一排排榕树沿着河岸生长,绿郁葱葱,形成一道天然的绿色长廊。“绿廊”下碧波荡漾,有鱼儿畅游,岸上有赤色栈道,村民正悠闲漫步。
近年来,道滘镇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形成了你追我赶的态势。在首批2个水乡特色示范村立项后,今年9月,道滘乘势而上,定下第二批4个水乡特色示范村,其中就包括了永庆村。
据黄建维介绍,过去许多群众为了生活、生产便利,随意侵占河道,严重影响河岸线,破坏河岸景观。对此,永庆村村委会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决对沿河违建建筑进行清拆,守护好河岸线。
从去年起,永庆村共清拆沿河违章建筑46宗,其中,民宅违建25宗,厂房违建21宗,清拆面积分别为410平方米和4686平方米,完成率为100%。今年,又对位于风水路的沿河违章建筑进行清拆,涉及违章建筑共9宗,已清拆完毕,清拆面积约为369平方米。
“跟以前比,现在环境好了,村民住得也舒服了。”家住河岸旁的叶婆婆告诉记者,自从村里进行“一河两岸”升级改造后,环境越来越好,村里人气越来越旺。最让她高兴的是,河水不脏了,蚊子少了,家门口就是一个饭后散步的好去处。
“一河两岸”工程成效初显,村民争议少了,盼头多了,村干部更能放开“手脚”做事。
据黄建维介绍,今年,永庆村成功申请了道滘镇“民生大莞家”的试点项目,投入约50万元对曲艺社进行改造升级,并增设开放式、个性化舞台,将曲艺文化与栈道建设相结合,打造特色景观小品,并通过“文化+旅游+城镇化”的创新发展模式,将旅游产业与城市开发相结合,联动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流到永庆村旅游、居住、发展,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项目目前正动工建设,预计年内完工。
在2021年底前,永庆村还将投入约3900万元,用于水乡特色示范村庄以及特色精品示范村的建设。
顺应乡村振兴,这个坐落在河涌旁的村庄正在苏醒,独特的水乡文化再次焕发新生机、新活力。
来源:i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