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进行时|小垃圾考验管理大智慧 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
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其实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运作涉及政府、企业、社区、居民等多方主体,还牵涉了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多个环节。只有让每个主体、每个环节都“动”起来,垃圾分类才能真正铺开。
好的环境是每个人的向往 垃圾分类重在熟能生巧
万江坝头社区面积约1.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1700人,外来人口约3500人,餐饮商铺近100家,餐饮商铺主要集中在下坝坊文化休闲街,大致分为餐饮店、清吧、咖啡馆、工作室四大类。商铺大量产生的垃圾如何分类,并形成“网络式”运转,考验着社区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
对此,社区根据垃圾不同,进行区别对待。对于可回收物,社区鼓励商铺自行对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或者投放到公共区域单位可回收垃圾桶内。厨余垃圾较少的商铺采用自行投放的方式;垃圾量较大的商铺,为避免其投放过程抛洒滴漏、二次污染,社区则会提供上门收集服务。
在下坝经营餐饮店多年的陈女士告诉记者,“垃圾分类是一种文明习惯,清洁卫生的环境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刚刚开始实施的时候,确实有一点不习惯,现在逐渐熟练起来,熟能生巧。”
从娃娃抓起的环境教育:我们不做‘垃圾虫’
除了抓好商铺垃圾分类的日常管理,万江还将垃圾分类的动员工作延伸到了最基层,每一位居民都成为宣传对象。在万江下坝文化休闲街,当地社区设置了四个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每天上午7点-9点、下午5点-7点各收运一次。为了方便“小垃圾”与“垃圾收集”的无缝对接,当地社区还为居民配备了800多个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二次分类桶,在小区的各单元出口也分别布置两个120L的垃圾桶,同样实行上下午准点收运。
延伸到家门口的分类服务,通过“场景设置”,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市民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下坝社区居民詹炳新对此深有体会,“分类之前,垃圾到处乱扔。分类以后,有人上门收集,干湿垃圾分开放。刚刚开始的时候做得没那么好,现在逐渐适应,感觉周边环境好了很多。家里还在读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教我们怎么分,因为幼儿园教了他们不要乱扔垃圾,不做‘垃圾虫’。”
走街串巷,多部门联动,让分类观念深入人心
据了解,作为今年试点全面铺开垃圾分类工作的镇街园区之一,万江街道充分发挥社区引领作用。其中,新城、万新、坝新、坝头、拔蛟窝、滘联、严屋等7个社区作为垃圾分类示范点,基本完成分类设桶、车桶同色、垃圾分类公示牌等配套设施设置工作。
对于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万江的拔蛟窝社区有自己的管理思路。该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给合“巷长制”行走、监督人员日常巡查的联动机制,通过宣传、引导和监督,明确巷长职责,协调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开展。
垃圾分类的收运处理,也交由有资质的单位负责,并建立垃圾分类工作台账。拔蛟窝社区党工委副书记陈炯明表示,垃圾分类这项工作能否顺利推进,要靠所有的居民和单位的支持。接下来,该社区还将制定社区奖惩制度,从企业餐厨、饮食店入手,通过奖惩举措,引导垃圾分类工作有序推进。
东莞持续加大投入,提高厨余垃圾的处理能力
在建立餐厨垃圾处理中心方面,万江动员各社区大力开展餐厨垃圾就地处理中心建设工作,提高餐厨垃圾处理能力。浪漫花海、坝头、拔蛟窝、官桥滘餐厨垃圾就地处理设备已完成,现已完成11.3吨餐厨垃圾的处理量,谷涌、坝头等社区的餐厨垃圾就地处理设备已投入使用。其余社区的餐厨垃圾就地处理设备也处于施工中,严屋、简沙洲社区预计11月5日前入场,大汾社区11月20日前进场。11月20日前万江街道预计达到至少20吨餐厨垃圾处理量。
据了解,目前东莞厨余垃圾日处理能力大概为400吨。各镇街(园区)已完成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备的选址工作,计划新增就地处理能力940吨/日。2020年,东莞34个镇街(园区)共投入1.78亿元,同时2020年市财政还安排了588.4万元垃圾分类专项经费,并安排了未来两年的资金投入计划。
来源:东莞阳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