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改造大提升!“四小园”建设点亮乡村画卷
在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东莞鼓励各村立足实际,盘活村内闲置零散土地,规划建成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等“四小园”,以边角之景带动村容村貌提升,用“绣花功夫”点缀美丽乡村画卷。
“三边”“三角”改造规划清晰 “四小园”让闲置地焕然一新
走进横沥镇的隔坑村,连接村镇的主干道上立着一块“和谐石”,白色的栅栏和修剪整齐的绿化,三者组合成为一张小而精的乡村名片。自2019年5月起,隔坑村将沟边、塘边、路边“三边”,村角、墙角、屋角“三角”列为改造对象,把卫生条件差的闲置宅基地、泥砖房进行平整,利用拆旧的砖头、竹子等建成七个“四小园”,宜花则花,宜果则果,闲置地进行绿化、亮化后可谓是“焕然一新”。
村民李丽琴已在隔坑村居住了三十余年,在她的印象中,未改造前的闲置宅基地因为常年未动工建设,惹来了很多老鼠害虫。“以前我们都不敢随便在这附近走动,环境不好,还有臭味。现在做了绿化,鲜花、景观看起来很美观,我们也能在周围散步,心情也好。”
据隔坑村党工委书记吴进芬介绍,以往村里的闲置地堆积了很多垃圾,用墙围起来就算了。“我们始终觉得围起来不是最终的解决方法,整理好才能改善环境。”吴进芬讲到,“所以我们就把这些地方弄点绿化、做些小公园,把环境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也大大提升。村民也非常支持我们这种做法。”
以“四小园”为起点 逐步提升全村人居环境
在利用“四小园”丰富村容村貌的基础上,隔坑村内先后完成了红粉路、村前路、中心路和中心公园的升级,将中心区显露在视野中的网线全部入地,明渠改为暗渠,提升路面“颜值”,聚力打造干净整洁村。看得见摸得着的人居环境提升,得到了村民的赞赏和肯定。
“可以说这几年的变化特别大”,隔坑村村民李桂芳感慨道,“明渠改成了暗渠,路面也平整了不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走在路上看到的垃圾都少了很多。”如今李桂芳每天吃完晚餐都会和家人在村内散步,改造完成的中心区成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有了“四小园”的尝试经验,隔坑村在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上思路更加开阔,通过美化修缮村内古建筑群,设计“铲蚬”文化的村标、打造文化长廊、建设水上人家休闲小景等,进一步挖掘和打造本土特色文化,讲好“隔坑故事”。
隔坑村党工委委员吴国良介绍到,文化长廊上不仅有隔坑村的文化习俗介绍,还有历史名人故事,“这个文化长廊能让村民群众更多地认识我们隔坑村的历史,增加认同感。”
上下一心 全民出力绘就美丽乡村画卷
人居环境的提升,改变的不仅是村容村貌这层“面子”,更重要的是凝聚了民心、养成群众良好生活习惯的这层“里子”。在村委的组织下,村民的生活垃圾放在指定位置由保洁队伍收集,村民则主动参与到公共空间的绿化中来,每家每户都自觉做好门前的保洁工作,共同出力绘就美丽乡村画卷。
李丽琴表示,现在大家都养成了早上将垃圾放在门口等保洁队来收的好习惯,“不用自己去丢垃圾就已经很方便了,家门口要是脏的话我们就自己扫一下,用水冲一下,举手之劳,毕竟爱护环境人人有责嘛。”
提升人居环境不单单是干部的事情,也需要村民共同出力。吴进芬介绍到,村里还成立了共治协会,组织党员、村民代表一起参与到提升人居环境的大小事中,包括监督工程施工、做村民思想工作等等,“我们希望能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氛围,大家一起努力才能让工作做得更好。”
今年以来,全市大力推进“千景绣东莞”专项行动,鼓励各村因地制宜开展“四小园”建设,将道路提升、卫生死角整治、闲置地覆绿、见缝插绿等与街头小景建设融合实施,预计年内完成建设或升级改造1000个街头小景,用“一园一特色,一景一故事”美化东莞城市面貌,改善城市生态。
来源:东莞阳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