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怎么建?横沥邀专家协同探索乡村振兴新思路
“目前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有特色有创新,接下来可以在点面结合、串联活化方面继续深化完善。”“横沥的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环境不错,有些民房还进行了统一改造提升,希望在后续的运维机制上有进一步的创新和探索,不要止于建设,更要活化运营起来。”
8月11日,横沥镇举行“省市专家调研走访乡村振兴工作座谈会”,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农村报、东莞市委党校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实地参观走访相关村(社区),并纷纷就横沥镇的乡村振兴工作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共促横沥乡村振兴工作“出亮点、出成绩”。
横沥镇委副书记袁俊凯,东莞市农业农村局、横沥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乡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投入900万元建设“隔坑村党群服务中心”双标示范点,筹集607万元启动资金设立东莞市首个社区发展基金会,完成17个村(社区)35个治理类项目集中签约,多元力量参与的首家“益企啡吧”咖啡厅正式开业,“斗牛大会”品牌活动、“边角花园”项目备受关注……
当天座谈会上,横沥乡村振兴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横沥按照乡村振兴“三年取得重大进展”的阶段目标,以东莞市创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市、横沥镇创建全国文明镇为契机,坚持高站位统筹、高质量谋划、项目化实施、全域式推进,举全镇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取得实效,着力打造乡村振兴“横沥样板”。
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横沥镇800多项人居环境“零星工程”已经基本完成,17个村(社区)224个乡村振兴入库项目和53个工业园区提升项目也全面开工,6个松山湖接壤村、3个特色精品示范村共80多个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预计在年底完成,各项目总投资将近4亿元,项目建成后横沥的镇村人居环境和农村文化品位将得到质的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上半年横沥全镇村组两级经营总收入预计达1.93亿元,增幅9.6%;村组两级纯收入1.33亿元,增幅15.96%;17个村居通过东莞市抽查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3个村入选全市首批“特色精品示范村”创建名单,全域启动“美丽宜居村”创建。
专家建议要因地制宜、串点成面
当天,调研专家组一行还向先后前往隔坑、山厦、张坑和村尾4个村,实地走访了解乡村建设情况。
隔坑村斥资新建党群服务中心,以特色党建引领,带动基层自发成立多个“志愿工作组”,有效推动旧村更新改造、邻里矛盾纠纷等,让基层治理更和谐、顺畅;山厦村结合人居环境环境整治,通过对山厦公园周边旧房屋、旧建筑进行立面彩绘改造,打造了人人赞誉的“彩虹村”,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游玩、拍照;张坑挖掘历史打造的特色“相牛故里”,让百年传承的“牛墟文化”在这里得到新的传承和发扬;村尾村通过挖掘当地戏剧曲艺、“太平楼”“麻石巷”等本土特色文化,全面盘活该村文化资源,带动村民就业创业,推动环境、文化、产业齐头并进。
各村(社区)纷纷结合自身特色,集思广益,丰富了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内涵。
专家组认为,横沥乡村振兴工作呈现遍地开花的良好现象,各个村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与此同时,要从统筹市镇村合力层面强化一盘子规划布局,对各个村的各个亮点进行串联,形成一条线、甚至一个面上的东西,继而凝聚形成一种整体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才能更进一步吸引更多社会力量的关注与参与,也为接下来市场化运营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基础。
比如村尾的文化振兴、山厦的骑楼街、隔坑的党建创新等都有往深层次进行挖掘提炼打造的空间。其中的村尾村特色民房改造中,已经有一家休闲酒吧进驻,这充分说明乡村建设对市场行为是产生吸引力的,可以继续挖掘和完善,让文化振兴成行成市,深入城市的细胞之中。
同时,目前各个村都是相对独立的亮点,专家组建议可以考虑通过资源整合、内外联动的方式进行融合发展。比如山厦村与张坑村,两个村各有特色,山厦的骑楼街、彩虹房子,加上张坑村的自然生态和山水优势、人文积淀,可以打造成一个连片的特色空间,既有百年传承的相牛文化、名人故里文化,又有现代生态的健康休闲设施,配合特色的“彩虹村”和“骑楼街”,无论对游客还是投资商都会大大提升吸引力。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