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航香银针

  • 特征特性:

    感温型常规稻品种。全生育期115~117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中强,耐寒性中强。科高117.2~117.6厘米,亩有效穗17.6~18.4万穗,长23.6~23.9厘米,每穗总粒数143~162粒,结实率78.3%~83.2%,千粒重19.8~21.9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2级,糙米率79.5%~79.9%,整精米率54.9%~56.2%,长宽比4.1~4.2。有香味,品鉴食味分91.09~94.86。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

  • 产量表现:

    东莞地区平均亩产400公斤。

  • 栽培要点:

    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 适宜区域:

    适宜东莞市早、晚造种植。

  • 推广前景:

    该品种为新审定感温型常规稻品种,丰产性较好,谷粒细长,有香味,推广前景大。

  • 推荐单位:

    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

  • 联系人:

    莫坚强

  • 联系电话:

    0769-23668621

莉香占

  • 特征特性:

    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113~115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强,抗倒力强,耐寒性中强。科高100.4~107.2厘米,穗长22.7~23.5厘米,亩有效穗17.3~20.6万穗,每穗总粒数128~135粒,结实率87.4%,千粒重20.8~20.9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2级,糙米率80.4%~81.7%,整精米率45.6%~56.6%,长宽比4.3~4.4,有香味,品鉴食味分88.6~89.0。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

  • 产量表现:

    东莞地区早造、晚造平均亩产400公斤。

  • 栽培要点:

    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

  • 适宜区域:

    适宜东莞市早、晚造种植。

  • 推广前景:

    莉香占为我省水稻科研单位选育新审定常规稻品种,丰产性较好,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2级,有香味,推广前景较大。

  • 推荐单位:

    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

  • 联系人:

    莫坚强

  • 联系电话:

    0769-23668621

黄广香占

  • 特征特性:

    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114~116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强,耐寒性强。科高100.6~106.5厘米,穗长22.6~23.4厘米,亩有效穗15.6~17.0万穗,每穗总粒数146~153粒,结实率85.5%~87.3%,千粒重25.3~25.9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1级,糙米率81.7%~82.4%,整精米率59.3~59.9%,长宽比3.0~3.1。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

  • 产量表现:

    东莞地区早造、晚造平均亩产400~450公斤。

  • 栽培要点:

    按常规栽培管理。

  • 适宜区域:

    适宜东莞市早、晚造种植。

  • 推广前景:

    该品种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丰产性突出,适合东莞市作为高产品种推广应用。

  • 推荐单位:

    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

  • 联系人:

    莫坚强

  • 联系电话:

    0769-23668621

黄广华占2号

  • 特征特性:

    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7天,株型适中,分蘖力中等,着粒较密,千粒重较大,抗倒力强,耐寒性中(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为中)。科高109.8~111.0厘米,穗长22.0~22.7厘米,亩有效穗16.7~17.0万穗,每穗总粒数159~161粒,结实率83.5~85.5%,千粒重24.2~24.7克。米质鉴定为省标优质3级。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

  • 产量表现:

    东莞地区早造、晚造平均亩产400~450公斤。

  • 栽培要点:

    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 适宜区域:

    适宜东莞市早、晚造种植。

  • 推广前景:

    该品种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丰产性突出,适合东莞市作为高产品种推广应用。

  • 推荐单位:

    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

  • 联系人:

    莫坚强

  • 联系电话:

    0769-23668621

黄广美占

  • 特征特性:

    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4~128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强,耐寒力中等。科高115.4~116.7厘米,穗长21.6~23.2厘米,亩有效穗17.4~18.3万穗,每穗总粒数169~180粒,结实率83.4~84.5%,千粒重21.2~21.4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2级,糙米率80.4%,整精米率59.2%,长宽比3.0。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

  • 产量表现:

    东莞地区早造、晚造平均亩产400~450公斤。

  • 栽培要点:

    按常规栽培管理。

  • 适宜区域:

    适宜东莞市早、晚造种植。

  • 推广前景:

    黄广美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丰产性突出,适合东莞市作为高产品种推广应用。

  • 推荐单位:

    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

  • 联系人:

    莫坚强

  • 联系电话:

    0769-23668621

南晶香占

  • 特征特性:

    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113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强,耐寒性中等。科高100.2~100.8厘米,穗长23.6~23.8厘米,亩有效穗18.4~20.1万穗,每穗总粒数124~135粒,结实率84.8~88.0%,千粒重21.3~21.7克。米质鉴定为部标优质2级,糙米率80.1~82.8%,整精米率44.0~56.5%,有香味,品鉴食味分86.3~92.6。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

  • 产量表现:

    平均亩产400~450公斤。

  • 栽培要点:

    按常规栽培管理。

  • 适宜区域:

    适宜我省各地早、晚造种植,粤北稻作区根据生育期慎重选择使用。

  • 推广前景:

    该品种丰产较好,适合东莞市做为高产品种推广应用。

  • 推荐单位:

    东莞市晴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

  • 联系人:

    莫志康

  • 联系电话:

    18938182730

佛甜10号玉米

  • 特征特性:

    甜玉米单交种。春植生育期76天、秋植生育期71天。株高203~219厘米,穗位高66~77厘米,穗长18.2~19.2厘米,穗粗5.0~5.1厘米,秃顶长0.5~1.2厘米。单苞鲜重317~333克,单穗净重247~250克,千粒重305~324克,出籽率66.42~71.49%,一级果穗率75~84%,果穗筒型,籽粒黄白色,无倒伏倒折。可溶性糖含量34.87~44%,果皮厚度测定值68.51~72.21毫米,品质评分89.0~89.5分。抗纹枯病和茎腐病,中抗大、小斑病。

  • 产量表现:

    平均亩产鲜苞1000公斤。

  • 栽培要点:

    双行植,亩植3200~3500株,授粉后18~23天采收。

  • 适宜区域:

    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

  • 推广前景:

    该品种丰产性较好,较耐热,果皮较薄,适口性好,适合我市推广应用。

  • 推荐单位:

    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

  • 联系人:

    莫坚强

  • 联系电话:

    0769-23668621

华夏14大豆

  • 特征特性:

    普通型夏大豆高蛋白型品种,夏播生育期平均95天。株型收敛,有限结荚习性。株高69.8厘米,主茎15.8节,有效分枝3.3个,底荚高度19.0厘米,单株有效荚数64.9个,单株粒数123.7粒,单株粒重18.2克,百粒重15.9克。卵圆叶,白花,棕毛。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微光,种脐褐色。未见有病毒症状。

  • 产量表现:

    2022年试种亩产180公斤。

  • 栽培要点:

    1.行距50厘米,株距10厘米或穴播,穴距30厘米,每穴保苗2~3株。或采用手推机播种,株距22厘米,每穴2~3粒。
    2.亩种植密度根据地块肥力调整,高肥力地块14000株,中等肥力地块18000株,低肥力地块20000株;
    3.播种后3天内喷施除草剂都尔封闭式除草,出苗15天后如有小草长出,可喷施除草剂氟醚灭草松或精喹禾灵等杀除。
    4.注意防治黑潜蝇,一般苗期开始用灭蝇胺防治2至3次,7天左右一次。

  • 适宜区域:

    东莞全域。

  • 推广前景:

    该品种高产且蛋白含量高,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抗白粉病、抗裂英、高产稳产,平均亩产约180公斤,较全国平均亩产(120~130公斤)高50多公斤。

  • 推荐单位:

    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

  • 联系人:

    王鸿昌

  • 联系电话:

    0769-23668616

粤翠2号菜心

  • 特征特性:

    株型直立紧凑,叶柄短。叶、薹色油绿、光泽性好,菜味浓郁,品质优。田间表现高产,抗病毒病,中霜霉病,中抗炭疽病,耐涝性强,耐热性、耐寒性中等。

  • 产量表现:

    平均亩产1250公斤。

  • 栽培要点:

    1. 适时播种:广东平原地区栽培适期为9至11月下旬及2月上旬至3月上旬。
    2. 培育壮苗,合理密植:栽培密度为15×18厘米左右,播种前每亩施腐熟有机肥1000公斤,复合肥30公斤,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匀。苗龄15~18天为宜,苗期注意控制光照和水分,防止幼苗徒长。
    3. 适时追肥:营养期每亩施复合肥15~20公斤和5公斤氮肥,现蕾期每亩增施钾肥10公斤。
    4. 及时采收:一般植株已现花蕾,菜薹相对齐口为适当的采收期,并注意防治病虫害。

  • 适宜区域:

    适宜广东省平原地区春、秋季栽培。

  • 推广前景:

    有良好的市场推广前景。

  • 推荐单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 联系人:

    张艳

  • 联系电话:

    020-38469751

碧绿粗苔菜心

  • 特征特性:

    粗壮、整齐、美观,薹色油绿有光泽,品质优、商品率高,味脆甜。全生育期为95~100天,播种至初收为28~33天。生长势较强,株高24.7厘米,株幅22.4厘米,株形直立。叶片椭圆形,油绿色,叶长16.2厘米,叶宽8.8厘米,叶柄长5.0厘米,叶柄宽1.4厘米。主薹高18.4厘米,薹粗1.5厘米,单薹质量25克。适应性较好,耐热性、耐涝性中等。田间表现较抗霜霉病、炭疽病和软腐病。

  • 产量表现:

    平均亩产500~860公斤。

  • 栽培要点:

    1.适宜广东省春、秋季栽培,宜选择地势较高,排灌方便、土层深厚,中性或微酸性的壤土或沙质壤土田块。
    2.一般畦宽包沟1.8米左右,双行植,每穴2~3粒,株距15~20厘米。
    3.重施基肥,一般亩施有机肥500~750公斤,复合肥15~20公斤,硫酸钾20公斤。

  • 适宜区域:

    适合华南地区推广种植。

  • 推广前景:

    有良好的市场推广前景。

  • 推荐单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 联系人:

    张艳

  • 联系电话:

    020-38469751

粤蒲2号蒲瓜

  • 特征特性:

    植株生长势较强,坐果能力强,分枝性强,中迟熟。商品瓜圆筒形,头尾匀称,瓜形美观匀称,瓜色油绿,肉白色,味甜,品质优良。长23.2厘米,横径6.4厘米,单瓜重0.7公斤。具有较强抗病、抗逆性。

  • 产量表现:

    平均亩产4500公斤。

  • 栽培要点:

    1. 选择前茬为稻地或当年未种过瓜类的地块种植,最好选择土层深厚、保水保肥力强、排水量好、有机质丰富的砂壤土。
    2. 适期播种,广东地区12月下旬至翌年3月春植,一般在1.8~2米(包沟)宽的畦面上种植1行。8月至9月秋植,可适当加密。
    3. 定植前施足基肥。
    4. 主蔓10片叶左右时及时摘心,摘心时施分蔓肥1次,待植株长成时逐渐摘除基部10节以下的侧蔓。
    5. 采收盛期需要肥水多,一般每采收2次左右追肥1次,用量为每亩施复合肥15公斤。也可结合防病喷药,用0.3%的磷酸二钾溶液进行叶面追肥。
    6. 采用综合措施防治病虫害,主要病害有白粉病、枯萎病、疫病和炭疽病等, 可用灭病威、甲基托布津、多菌灵和瑞毒霉锰锌等防治。虫害主要有蚜虫等, 可用毗虫啉和抗蚜威等药剂防治,注意交替用药。

  • 适宜区域:

    适宜华南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各地进行春、秋季种植,适宜在华东、华北地区作为特种瓜类蔬菜进行种植。

  • 推广前景:

    有良好的市场推广前景。

  • 推荐单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 联系人:

    王敏

  • 联系电话:

    020-38469441

粤广节瓜

  • 特征特性:

    生长势强,分枝性强,瓜圆筒形,皮色深绿,肉质嫩滑致密,瓜型美观匀称,商品瓜瓜长约18.5厘米,横径约6.5厘米,单瓜重约0.45公斤。

  • 产量表现:

    平均亩产5000公斤。

  • 栽培要点:

    1. 选择前茬为稻地或当年未种过瓜类蔬菜,向阳、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的地块种植。
    2. 东莞地区2月中下旬至3月定植播种。畦宽(包沟)1.6~2米,双行植,株距0.3~0.4米。
    3. 幼苗两叶一心时进行定植。种植密度根据栽培方式和季节不同而异。一般春季早熟栽培可密植(每亩1000~1200株)。
    4. 施肥应遵循有机肥无机肥相结合原则,基肥以腐熟有机肥为主体,配施少量 复混肥。追肥以复混肥为主。
    5. 主要病害有枯萎病、疫病、白粉病等。主要虫害有蓟马、烟粉虱等。
    6. 雨天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及时采收。一般开花后7~10天便可采收。初果期每隔5~7天采收一次,盛果期每3~5天采收一次。

  • 适宜区域:

    适宜东莞市等地种植。

  • 推广前景:

    该品种综合性状优,可以适度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减少投入,增加产出,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 推荐单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 联系人:

    王敏

  • 联系电话:

    020-38469441

绿盈威苦瓜

  • 特征特性:

    植株生长势旺盛、分枝性强、主侧蔓结瓜。从播种至始收春季74天、秋季57天。全生育期春季约130天、秋季约112天。瓜长圆锥形,瓜身绿色,油亮有光泽,长约28~33厘米,横径约6.5厘米,肉厚1.1厘米,单瓜重约450克。肩宽,肉厚腔小,瓜型匀称美观,商品率高。田间表现抗逆性强,中抗枯萎病,耐寒、耐热性好。

  • 产量表现:

    一般栽培亩产量约4000~4500公斤。

  • 栽培要点:

    1.东莞地区适宜播期为春植1月至3月,秋植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春植宜采用拱棚育苗移植,注意防寒。
    2.要求施足基肥、结果期重追肥。第一批果座稳后,及时追肥一次,以后每采摘2~3次,追肥一次,基肥以有机肥或腐熟农家肥为宜。
    3.每亩定植400~600株。摘除主蔓80厘米以下所有侧蔓及基部病叶、老叶,以保证植株生长壮旺。
    4.及时采收,以保证品质和增加座果。综合防治病虫害,结果期间注意防治瓜实蝇。

  • 适宜区域:

    适宜广州、深圳、东莞、惠州、江门、韶关等地春、秋季种植。

  • 推广前景:

    该品种丰产性好,品质优良,适应性广,是我省优势特色的蔬菜品种,可供粤港澳大湾区及东南亚多个国家,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

  • 推荐单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 联系人:

    龚浩

  • 联系电话:

    020-38469599

墨宝冬瓜

  • 特征特性:

    中早熟杂交一代品种,肉质致密,耐贮运.果形短圆筒形,整齐美观,皮色墨绿,表皮光滑无棱沟,瓜长22~25厘米,横径约13厘米,肉厚约3.3厘米,单瓜重约1.5公斤,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优良。

  • 产量表现:

    平均亩产6000~7000公斤。

  • 栽培要点:

    1.适期播种,广东地区春植2月中旬育苗,3月中旬定植,小拱棚或地膜覆盖栽培适当提前,夏秋植播期为7月上旬。
    2.施足基肥,亩施有机肥2000公斤以上,开花期及时补充磷、钾肥。
    3.坐果前摘除全部侧蔓,主蔓结瓜为主,16节左右坐第一个果,单株可结4~6个瓜。
    4.开花期如遇阴雨天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坐果率。
    5.春季预防疫病,秋季预防病毒病,及时防治蓟马、蚜虫、粉虱。

  • 适宜区域:

    适宜我省各地市及华南、华东、华中、华北各省份种植。

  • 推广前景:

    该品种适宜家庭消费、电商、商超、餐饮业及都市采摘农业等多种消费业态,推广前景广阔。

  • 推荐单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 联系人:

    刘文睿

  • 联系电话:

    020-38469441

早青四号黄瓜

  • 特征特性:

    植株生长势强,主蔓结瓜为主,雌株率达70%以上,结瓜早,连续结果性强,属华南型黄瓜,圆筒形,瓜条顺直、匀称,瓜长25厘米左右,横径4.5厘米,肉厚1.4厘米,单瓜重约350g,皮色深绿有光泽,刺白色、稀小,瓜肉色浅绿白,口感脆,味清香,商品性好,耐贮运。早熟,从播种至初收春季约50天,夏秋季35天,较耐低温,10℃时能正常生长。

  • 产量表现:

    亩产3500~4000公斤,采收集中,前期产量高。

  • 栽培要点:

    1. 春季于2月下旬至3月下旬播种,秋季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播种,亩植约2200株。
    2.亩施有机肥2000公斤,过磷酸钙20~30公斤作基肥。结合中耕除草培土培肥,每采收一批瓜后再培土培肥1次,每次亩施花生麸15~20公斤,复合肥30公斤,钾肥10公斤。
    3.在病害未流行前及时防治。防治疫病可喷58%瑞毒霉锰锌或40%乙磷铝。 防治霜霉病可用克露。防治枯萎病可用70%敌克松灌根。

  • 适宜区域:

    适合我国华南地区及东南亚国家种植。

  • 推广前景:

    早青四号由于其品质好,适合华南地区市销及出口港澳。其抗病抗逆性较强,适合南方地区气候种植,近两年来种植面积增加明显,有较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 推荐单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 联系人:

    陈林

  • 联系电话:

    020-38469441

汇丰二号辣椒

  • 特征特性:

    植株生长势强,株高55厘米。第一朵花着生节位11节。青果绿色,熟果大红色。果长18厘米,果宽2.6厘米,肉厚0.3厘米。单果重39克,单株产量0.5公斤。品质优势、耐储运、商品率高。感青枯病,中抗疫病,耐涝性强。

  • 产量表现:

    春季平均亩产3200公斤;秋季平均亩产3950公斤。

  • 栽培要点:

    1. 春植11月至翌年1月播种,秋植7月至10月播种。
    2. 施足基肥,每亩施腐熟有机肥1500~2000公斤,复合肥50~60公斤。培土追肥,每亩施复合肥25公斤,尿素10公斤。
    3. 注意防治病虫害。病害主要有青枯病、疫病、病毒病。虫害主要有螨类、蚜虫和烟青虫。

  • 适宜区域:

    适宜广东省及华南地区绿皮尖椒产区春秋季种植。

  • 推广前景:

    该品种田间表现极早熟、耐涝性、抗疫病能力特强,深受广大种植户和收购商的好评,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推广前景良好。

  • 推荐单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 联系人:

    王恒明

  • 联系电话:

    020-38469427

冰荔荔枝

  • 特征特性:

    果实品质优,6月中下旬成熟,短心脏形,果皮鲜红色,肉质细滑、清甜带蜜味,风味浓郁,焦核,平均单果重20.7克,可食率75.3%,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9.4%,总糖含量17.5%,维生素C含量32.6毫克/100克果肉。抗逆性强,2024年糯米糍成花率不足1成,而冰荔成花率有4~5成。

  • 产量表现:

    采用嫁接苗定植三年后开花结果,五年生树平均株产可达30公斤以上。高接树第3和第4年平均株产分别15.5公斤和30.1公斤。

  • 栽培要点:

    1. 与‘糯米糍’‘怀枝’‘桂味’‘白腊’等荔枝品种的嫁接亲和性好。
    2. 在东莞地区,采后培养2次秋梢,要求末次秋梢11月底前老熟。12月初采用环剥控梢促花。当花穗长至5~8厘米时,采用杀梢素进行树冠喷雾,控制花穗长度。花前施足有机肥,果实发育期补充磷钾肥或淋施腐熟的有机肥。第2次生理落果后每穗果过多,应适当疏果至7~10个。
    3. 采果后以疏剪和回缩为主,出现‘白点’后以疏剪为主。

  • 适宜区域:

    东莞市荔枝产区。

  • 推广前景:

    冰荔荔枝品质特优、容易成花、不易裂果,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 推荐单位:

    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

  • 联系人:

    马锞

  • 联系电话:

    0769-23668616

桂蜜12号甜瓜

  • 特征特性:

    植株生长势中等,叶色绿,叶形为五角浅裂,节间长约7.5厘米,茎粗约0.75厘米。春植生育期约为105天,秋植生育期约为80天。果实卵圆形,果形指数1.28,纵径17.3厘米,横径13.5厘米,果实充分成熟后果皮为金黄色,光滑或具有不稳定的稀网纹,果肉橙色,肉厚约3.3厘米,肉质爽脆,味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17%,果实可食率约70%。单瓜重约为1.5公斤。

  • 产量表现:

    大棚栽培平亩产2177.6公斤,露地栽培平均亩产1758.7公斤。

  • 栽培要点:

    1. 该品种适合大棚及露地栽培,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播种。
    2. 双行定植,株行距50~55厘米×60厘米,种植密度1400~1500株每亩。
    3. 及时吊蔓,侧蔓结果,每株只留1果,主蔓12~16节萌发的侧枝为预座果枝,其余侧枝及时摘除。
    4. 果实膨大期追施速效肥,肥料以氮、钾为主。

  • 适宜区域:

    东莞市等珠三角地区。

  • 推广前景:

    该品种生长势较强,抗逆性较好,品质较优,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 推荐单位:

    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

  • 联系人:

    莫伟钦

  • 联系电话:

    0769-22908180

贝壳公主石斛兰

  • 特征特性:

    开花植株平均株高37.0厘米,株幅18.0厘米。叶色浓绿、窄卵形,单茎平均叶片数10.7片,最长叶平均长10.0厘米,宽3.2厘米。花香味浓,花序梗短而粗壮,平均长1.6厘米,直径6.7毫米。小花数多,花形圆整,萼片及花瓣较宽,平均花横径3.9厘米,花纵径3.7厘米,平均中萼片长2.3厘米,宽1.5厘米,花瓣长2.4厘米,宽1.7厘米,花淡紫色,唇瓣有Ⅱ型暗紫红色豆眼,唇瓣边缘具淡紫色晕,唇瓣中间部分黄白色,药帽淡紫色。RHS比色卡号值分别为:萼片(N80-C)、花瓣(N81-C)、豆眼(N79-C)、唇瓣喉部(NN155-B)、唇瓣边缘晕(N81-C)、药帽颜色(N81-C)。在广东地区设施栽培2月中旬始花,2月至3月盛花,单茎花期1个月,群体花期1~2个月

  • 产量表现:

    开花性状表现稳定一致,平均单茎花朵数22.9朵。

  • 栽培要点:

    1.繁殖方式:采用假鳞茎或高芽进行组培快繁生产种苗,或高芽、侧芽分株繁殖。于春季将15厘米左右的带根种苗用水苔包裹根茎部植入3.0寸高杯,填入直径1.5~2.0厘米的树皮。
    2.施肥要点:生长期小苗用4000倍的平衡肥(氮-磷-钾:20-20-20)叶面喷施及浇灌。中苗和大苗用2000倍的平衡肥(氮-磷-钾:20-20-20)和硝酸钾叶面肥交替使用,进行叶面喷施及浇灌。生殖期用2000倍开花肥(氮-磷-钾:10-30-20)浇灌。施肥频率:每7~14天施1次,温度5~30℃。
    3.光照强度:小苗期10000~15000lx,中苗和大苗期15000~20000lx,生殖期20000~30000lx。
    4.病害防治:可用喹啉铜1000倍液喷施根茎部防治茎腐病。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炭疽病,每7~10天施1次,保持大棚良好的通风和适度的光照强度可降低病害发生。高温时必须用水帘、风机降温和通风。

  • 适宜区域:

    适宜华南地区具备风机水帘的温室大棚种植。

  • 推广前景:

    该品种为小花型春石斛兰,精致可爱,花色淡紫,相较其他主推品种,花朵数量更多,更挺立,品质更优,香味更浓,花梗更粗更短,花期更长,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推广前景良好。

  • 推荐单位:

    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

  • 联系人:

    吴洁秋

  • 联系电话:

    0769-23668918

艳后石斛兰

  • 特征特性:

    开花期的植株,平均株高38.0厘米,株幅18.4厘米。叶片绿色宽且厚实,阔椭圆形,平均叶长10.0厘米,宽3.8厘米,厚0.75毫米。花梗较粗较短,平均长2.12厘米,直径5.72毫米,总状花序。花型圆整,平均花朵横径5.2厘米,纵径4.0厘米,花色深紫红色,唇瓣有暗紫红色豆眼,唇瓣中间部分白色。在温室栽培条件下抗逆性强,病虫害较少,开花期1月至2月,单花序观赏期为45~50天。

  • 产量表现:

    开花性状表现稳定一致,与对照品种金钗石斛兰相比,单枝小花数多5.5朵,单花序观赏期长20天,花型更圆整,花瓣更厚,花色更鲜艳。适合广东省设施栽培。

  • 栽培要点:

    1.采用幼嫩侧芽进行组培育苗,约5个月小苗可出瓶,穴盘苗栽培,穴盘下垫1~2厘米的树皮,用水苔包裹根茎部置入2.8寸塑胶苗杯中,再填入1.5~3厘米的树皮。
    2.肥水管理:生长期小苗适宜用4000倍的通用肥(氮-磷-钾:20-20-20)液进行叶面喷施及浇灌,每7~14天1次。中苗和大苗用2000倍的通用肥(氮-磷-钾:20-20-20)液和硝酸钾叶面肥交替使用,进行叶面喷施及浇灌,每7-14天1次。
    3.日夜适宜温度10~30℃,光照强度15~20klux。
    4.病害发生率低,小苗期茎腐病发生率为0%,炭疽病发生率为0%。用啉铜1000倍液喷施根茎部防治茎腐病的发生,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百倍液喷雾防治炭疽病,每隔7~10天喷1次,保持大 棚良好的通风和适度的光照强度有利于降低病害。温室大棚设施条件 下种植,特别注意高温天气持续时必须用水帘和风机降温及通风。

  • 适宜区域:

    适宜在广东省区域温室设施大棚内种植。

  • 推广前景:

    该品种观赏价值高,且花期长,是春石斛兰当中的“佼佼者”,可为广大花农增产增收,推广前景良好。

  • 推荐单位:

    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

  • 联系人:

    李早文

  • 联系电话:

    0769-23668918

白玉朱顶红

  • 特征特性:

    白玉朱顶红属白色系朱顶红新品种,花单瓣,白色带粉红晕,有香味。在珠三角地区简易设施栽培条件下自然花期3至4月,单朵花寿命7天,单葶花观赏期14天。

  • 产量表现:

    从组培苗开始种植,第一年盆栽,每亩可种10000株,第三年地栽开花株可达10000~15000株。

  • 栽培要点:

    1. 栽培基质:以疏松、透气、排水良好的材料为宜。
    2. 浇水和施肥:根据季节变化、基质情况和生长发育状况来决定浇水的次数与用量。移栽小苗要以“薄肥勤施”为原则,每周喷施水溶性通用肥(氢-磷-钾:20-20-20)4000~5000倍液,中苗、大苗生长期除每半月喷施或灌根使用通用肥2000~3000倍液外,同时每盆施放缓释肥(氨-磷-钾:14-12-14)10~15粒,保肥180天。开花期前3~4月每半月喷施通用肥(氮-磷-钾:10-30-20)2000~3000倍液。
    3.病害防治:疫病和红斑病是朱顶红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病害。在大棚或温室裁培时发生率均较低,仅为2%,可每隔10~15天交替喷施一次3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和50%的撲克拉锰可湿性粉剂5000~7000倍液等农药防治。
    4. 适宜我省简易大棚等设施条件栽培。

  • 适宜区域:

    适合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种植

  • 推广前景:

    该品种带香味,白色带粉红晕,花朵更大,是花艺、花镜的良好花材,且其生长适应能力强,适合走进家庭阳台、庭院,市场前景广阔。

  • 推荐单位:

    广东圣茵花卉园艺有限公司

  • 联系人:

    张文心

  • 联系电话:

    0769-22774846

粉红女郎朱顶红

  • 特征特性:

    粉红女郎朱顶红属白肋复色系朱顶红新品种,花单瓣,白底具玫红色脉纹和斑点,花药黄色,具清香。在珠三角地区简易设施栽培条件下2至3月开花,单朵花寿命10天,单葶花观赏期约15天。

  • 产量表现:

    从组培苗开始种植,第一年盆栽,每亩可种10000株,第三年地栽开花株可达10000~15000株

  • 栽培要点:

    1.栽培基质:培养基质以疏松、透气、排水良好的材料为宜。
    2.浇水和施肥:根据季节变化、基质情况和生长发育状况来决定浇水的次数与用量。移栽小苗要以“薄肥勤施”为原则,每周喷施水溶性通用肥(氢-磷-钾:20-20-20)4000~5000倍液,中苗、大苗生长期除每半月喷施或灌根使用通用肥2000~3000倍液外,同时每盆施放缓释肥(氨-磷-钾:14-12-14)10~15粒,保肥180天。开花期前3~4月每半月喷施通用肥(氮-磷-钾:10-30-20)2000~3000倍液。
    3.病害防治:病毒病和红斑病是该品种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病害。在大棚或温室裁培时发生率均较低,仅为2%。可每隔10~15天交替喷施一次3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和50%的撲克拉锰可湿性粉剂5000~7000倍液等农药防治。

  • 适宜区域:

    适合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种植

  • 推广前景:

    该品种属白肋复色系,具清香,白底具玫红色脉纹和斑点,花朵更大,是花艺、花镜的良好花材,且其生长适应能力强,适合走进家庭阳台、庭院,市场前景广阔。

  • 推荐单位:

    广东圣茵花卉园艺有限公司

  • 联系人:

    张文心

  • 联系电话:

    0769-22774846

翘嘴鳜“广清1号”

  • 特征特性:

    该品种是以2013年从安徽秋浦河、洞庭湖收集的翘嘴鳜野生群体和清远市清新区宇顺农牧渔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保种的翘嘴鳜“华康1号”选育群体中挑选的600尾个体为基础群体,以生长速度和成活率为目标性状,采用家系选育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翘嘴鳜“华康1号”相比,生长速度平均提高16.3%,成活率平均提高12.6%。

  • 产量表现:

    每亩放养密度为5000~6500尾,4~5厘米规格,经过6个月的养殖,亩产达到6000斤左右,饵料系数在4.2左右,体重大于一斤半的超过50%,体重小于0.8斤的不足0.3%,利润可观。

  • 栽培要点:

    一般采取中高密度养殖的模式,配套健康生态养殖技术,包括建立池塘底质与水质评估与改进技术、鳜鱼苗培育期的病害防控技术、鳜鱼成鱼养殖过程的生态调控技术,可实现高产效果。

  • 适宜区域:

    适宜在全国鳜鱼主产区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

  • 推广前景:

    鳜养殖保持连年增长的势头,对优良品种的需求量极大,优质苗种供不应求。
    广东既是鳜主养区,也是鳜苗种的主要供给地,养殖前景看好。

  • 推荐单位:

    东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 联系人:

    李本旺

  • 联系电话:

    0769-22008193

中国彩鲤

  • 特征特性:

    体表没有鳞片、体侧花纹丰满、颜色浓艳,无论俯视还是侧视都非常漂亮。其花纹布满全身,观赏起来更有质感,与锦鲤对比,在水族箱中侧视更漂亮。

  • 产量表现:

    在常规养殖情况下,亩产量通常为2500~3500斤。

  • 栽培要点:

    1.池塘应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面积适中,水深约1.5~2米。
    2. 选择健康、无病、规格整齐的鱼苗。
    3. 放养前可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对池塘进行彻底消毒。
    4. 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定期检测水质,如酸碱度、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必要时进行调整。
    5. 根据鱼的生长阶段和季节,选择合适的锦鲤专用配合饲料。
    6. 每天巡视池塘,观察鱼的活动、摄食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7. 定期对池塘和鱼体进行消毒,预防疾病。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采集病鱼进行诊断并对症治疗。

  • 适宜区域:

    中国彩鲤的养殖地区分布较为广泛,不同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的气候、水资源等条件,采取适当的养殖方式和管理措施来养殖。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通过人工营造适宜的环境条件也能够成功养殖中国彩鲤。

  • 推广前景:

    中国彩鲤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受到水族爱好者和景观装饰等领域的喜爱,市场需求较为稳定。中国彩鲤不仅在国内市场受到欢迎,还远销东南亚、欧美等海外市场。

  • 推荐单位:

    东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 联系人:

    李本旺

  • 联系电话:

    0769-22008193

红螯螯虾(澳洲淡水龙虾)

  • 特征特性:

    红螯螯虾是一种原产于澳大利亚的大型淡水龙虾,虾体表披一层光滑的坚硬外壳,体色呈淡青绿色,雄性螯虾的前外缘有一鲜红的薄膜,十分显眼。昼伏夜出,喜暗怕光,不善游泳。白天潜伏在水体可隐蔽的地方,傍晚和黎明前出来觅食,耐热但怕冷。该虾在水中溶氧量为1毫克/升时仍能生存,在潮湿微水状态下,亦能存活较长时间,因此易运输。其肉质结实、滑脆,味道鲜美香甜,成品虾个体普遍在75~500克之间,肌肉蛋白质含量17.49%,脂肪含量仅占0.42%,有人体必需氨基酸8种,必需氨基酸指数6.51,营养价值高。且其出肉率为34.7%,可食用部分达60%以上。

  • 产量表现:

    养殖亩产量可以达到400~600斤。

  • 栽培要点:

    1. 水质要求:需要保持水质清洁、无毒、透明度较高。PH值在6.5-8.5之间,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应低。
    2. 水温要求:养殖水温为20~35℃,最佳水温为20~25℃。
    3.饲料选择:澳洲淡水龙虾是杂食性动物,既吃动物性饲料,也吃人工配 合饲料和腐殖质,可以提供丰富多样饲料。
    4.环境管理:在日常管理中,需要定期观测池虾的摄食、活动和生长情况, 重视水质和池底环境,及时防治切头虫、弧菌、纤毛虫等,预防感染。

  • 适宜区域:

    气候温和湿润,有明显四季变化的亚热带气候类型更适宜,还需具备丰富的滨水资源,主要在我国的沿海地带,例如广东,海南等地。

  • 推广前景:

    市场需求高,推广前景良好。

  • 推荐单位:

    东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 联系人:

    李希国

  • 联系电话:

    0769-22008193

中华鳖“珠水1号”

  • 特征特性:

    体形椭圆,背腹扁平,具有胶质裙边。初孵稚鳖腹部绯红、无斑,成鳖背部橄揽绿色,表面可见由纵向排列的突起小疣形成的细弱纵纹,腹部微红、无班。在相同养殖条件下,该品种比未选育中华鳖洞庭群体体重生长速度提高11.1~13.9%,裙边宽大,规格更为整齐。

  • 产量表现:

    采用“分段式”养殖方法,按照1500~2000只/亩的放苗密度进行投放,经过450天的养殖,每亩可收获1500~2000kg。收获时,个体平均体重达1斤以上,成活率约85%。

  • 栽培要点:

    1.稚鳖培育:初孵稚鳖在水泥池中培育,每平方米水面放养稚鳖80~100只。每15至20天可进行一次分级转池,30g以上稚鳖转移至室外土塘中培养。稚鳖投喂开口配合饲料辅以鲜嫩干净的蔬菜叶汁及纯净花生油。每日分两餐投喂,日投饵料(干重)为投放稚鳖总体重的1%左右。
    2.幼鳖培育:在室外土塘中进行培育,每平方米水面放养8~15只。使用符合NY5072~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规定的幼鳖配合饲料,同时添加投饲量8%~10%的蔬菜,另加入投饲量1%的花生油。每日投饲量分两餐投喂,日投饵料(干重)应为总体重的3%~5%左右。越冬期间,幼鳖培育土塘加盖保温温棚,适量投喂。
    3.成鳖培育:在室外土塘中进行培育,每平方米水面放养2~3只。投喂符合NY5072和SC/T1047—2001《中华鳖配合饲料》规定的配合饲料,辅以新鲜的蔬菜、瓜果、红薯叶等植物性饲料以及新鲜无污染的鱼、虾、贝、蚯蚓等动物性饲料。水温25℃至30℃时,每日投喂2次,日投饲量(干重)在前期(体重<300g)为鳖总重的3%~4%,后期为2%~3%并根据天气变化及摄食情况适当增减;水温20℃至25℃时,每日投喂一次;水温18℃至20℃时,每两日在午后投喂一次;遇大风大雨或水温低于18℃则停喂。
    在养殖过程中应加强水质管理,注意防控稚、幼鳖培育阶段危害性较大的白斑病和白点病,以及成鳖饲养阶段危害性较大的细菌性肠炎、红底板症和白底板症等疾病。一旦发现病鳖,要及时隔离饲养,并施加药物进行治疗。

  • 适宜区域:

    适宜在广东、广西、江西等长江以南地区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

  • 推广前景:

    随着全球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中华鳖养殖行业逐渐恢复发展。在政策扶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养殖企业开始加大投入,在技术研发、品种改良、生产标准化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展。中华鳖养殖是一项传统的农业产业,而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和高蛋白食材的需求增加,中华鳖的市场需求也在逐渐提升。

  • 推荐单位:

    东莞市源自兴水产有限公司

  • 联系人:

    刘勇享

  • 联系电话:

    13600266376

  • 技术概述:

    本技术提出一整套完整秸秆高效还田技术方案。解决了水稻秸秆还田过程中秸秆分解慢,影呐机械作业;秸秆还田后产生有机酸,影响下茬水稻苗期生长;秸秆还田导致病虫害发生风险加大等问题。

  • 增产增效情况:

    平均增产约8%,抗倒伏性明显增强,稳产性好,每亩增收节支约100元。

  • 技术要点:

    与传统技术相比,“三控”施肥技术的最大特点是“氮肥后移”,即减少前期氮肥的比例,增加穗肥和粒肥中氮肥的比例。在传统技术中,氮肥在前期(包括基肥和分蘖肥)的用量占总施氮量的80%以上,中后期(穗肥和粒肥)的用量不到总施氮量的20%。而在“三控”施肥技术中,氮肥在前期的用量一般占总施氮量的60%左右,中后期的用量为总施氮量的40%左右。同时,分蘖肥的施用时间明显推迟,主要起保蘖和壮蘖的作用,提高成穗率。氮肥后移还有效地减少了无效分蘖,提高了氮肥利用率。此外,由于无效分蘖少,苗峰较低,一般不用也不宜重晒田。

  • 适宜区域:

    东莞市区域内基础地力好、施肥水平较高的水稻种植区。

  • 推广前景: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水稻产量和品质,还能显著减少化肥和农药 的使用量,符合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推广前景广阔。

  • 推荐单位:

    东莞市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办公室

  • 联系人:

    万惠燕

  • 联系电话:

    0769-22501630

  • 特征特性:

    本技术提出一整套完整秸秆高效还田技术方案。解决了水稻秸秆还田过程中秸秆分解慢,影响机械作业;秸秆还田后产生有机酸,影响下茬水稻苗期生长;秸秆还田导致病虫害发生风险加大等问题。

  • 产量表现:

    通过秸秆快速腐熟还田,每亩水稻增产12公斤/亩,减少化肥用量3公斤/亩,同时采用无人机喷施秸秆腐熟剂,节省人工成本,合计节本增效50元左右/亩。

  • 栽培要点:

    1.秸秆粉碎抛撒。采用加装了秸秆粉碎抛撒装置的水稻收割机进行收割,实现秸秆粉碎和均匀抛撒。
    2.生物促进秸秆腐解。优选高度适宜东莞市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尤其是酸性条件),且富含枯草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的高效秸秆腐熟剂,在进行秸秆旋耕作业前,采用无人机撒施秸秆腐熟剂。
    3.碳氮调节提升秸秆降解微生物分解效率。通过增施尿素等氮肥,调节秸秆碳氨比例。
    4.秸秆旋耕入土。采用大马力旋耕机进行旋耕整地作业,粉碎稻茬,并使秸秆与土壤充分混合,旋耕深度≥15厘米,稻茬粉碎率≥95%,埋茬深度≥10厘米。
    5.增施石灰。水稻秸秆还田后,按照每亩增施石灰30公斤,改良土壤环境。
    6.水分管理。进行旋耕作业后,灌水泡田使水层高度保持在2~3厘米,促进秸秆腐解,并消杀部分水稻病虫害。

  • 适宜区域:

    东莞市全域。

  • 推广前景:

    本技术与现有或同类技术对比,有腐解速率更快、产生有害物质更少、有效阻断病虫害传播途径、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秸秆翻压还田程度等优势。本技术对作物安全高效、对环境友好,能 够抑制秸秆焚烧现象、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土壤肥力,降低生产 成本,同时提高耕地质量,且易于转化推广应用,符合可持续发 展战略。

  • 推荐单位:

    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

  • 联系人:

    王鸿昌

  • 联系电话:

    0769-23668987

  • 技术概述:

    通过果园生态改造、简化技术操作、高效省力设备的应用等省力化栽培技术措施,破解困扰果园多年的封行密蔽的难题,有效减轻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潜力和果实品质。

  • 增产增效情况:

    应用荔枝省力化栽培技术,生产效率有明显的提升,节本增收效益明显,平均每亩增加收益200~300元。

  • 技术要点:

    1. 果园群体改造。采用间伐、回缩等进行密闭园“密改稀,高改矮”,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树冠高度。
    2. 高冠开心形树形结构培养。选定3~4条长势均衡、方位合适、分枝角度为60~80°的主枝,每个主枝上留3~4条二级分枝,其中1条向斜上方延伸,分枝角度为45~60°,其余向树冠外围延伸。三级分枝与二级分枝相似,在三级分枝上培养大、中或小型结果枝组。树体高度控制在3.5~4.5米。
    3. 控穗疏花保果技术。在荔枝花穗发育期间,采用药剂进行控穗疏花,提高初始坐果数。
    4. 简化修剪。采果后应用小电锯疏除或重回缩树冠中外部过高或过旺的大枝和过密枝。现‘白点’后疏除过密的3年内抽出的结果枝组以及病虫枝等。
    5. 省力化土壤管理技术。保留果树行间自然生1~2年生杂草,当杂草长到50厘米时,用割草机进行割草覆盖树盘;还可将修剪下来的枝叶粉碎后铺在树下,避免杂草生长。
    6. 有机肥管道施用系统。在果园地势高的地方建造40立方米水池和沤肥池各1个,铺设50PE、32PE(16公斤压力)施肥专用管,每隔40~50米接一个出水口,接驳塑料软管。沤制过的有机无机液态肥,通过管道将肥水输送至树体。
    7. 管道喷药技术。在果园中心地带建配药池和打药池,在果园合理铺设20PE(60公斤压力)打药专用管,每隔40~50米接一个铜球阀开关,并在开关处做上显眼记号,方便喷药人员找寻。
    8. 环割(剥)工具的应用。环割工具包括弧形手柄和梯形刀身,使用时将手柄一端靠在树干,一侧刀锋插入韧皮部,手握手柄另一端,绕树干环割一圈即可。环剥工具设有厚度为2~5毫米的锯齿,拉动环剥工具绕树干一圈或多圈,表皮碎屑也同时由锯齿带出来,省时省力。

  • 适宜区域:

    东莞市荔枝产区。

  • 推广前景:

    应用省力化栽培,可降低对劳动力的依赖,有利于提高产量和效益,果农收入增加,生产信心足,投入与管理到位,促进生产良性循环和产业持续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 推荐单位:

    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

  • 联系人:

    马锞

  • 联系电话:

    0769-23668616

  • 技术概述:

    根据广东的气候特点,通过环境调控、化学调控等措施,研究覆膜促成、破眠催芽、诱导成花等关键技术,集成阳光玫瑰葡萄的“两年三收”等产期调控关键技术,并整理成一套管理体系。两年三收在两年内既能多收一季果又能让树体得到很好的恢复,实现设施葡萄提质增效,对促进广东葡萄产业的持续、健康、高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 增产增效情况:

    第一年阳光玫瑰葡萄做2季果,年增加产量约600公斤/亩,按50元/公斤计算,增加销售收入3万元/亩。第二年做1季果,年增加产量约150公斤/亩,按50元/公斤计算,增加销售收入0.75万元/亩,以后每年以此类推。同时,使用该技术每年可节省人工费0.3万元/亩、节约农药肥料0.02万元/亩,节约成本0.32万元/亩。

  • 技术要点:

    1.第一年两收:第一年1月中旬点破眠剂催芽,2月中下旬萌芽,3月底开花,5月下旬果实开始软化,6月底至7月初成熟,8月中旬进行二造果修剪并催芽,8月下旬萌芽,9月中旬开花,11月下旬果实开始软化,12月下旬至1月成熟。(或9月底进行二造果修剪并催芽,10月初萌芽,10月下旬开花,12月下旬至1月果实开始软化,2月下旬至3月成熟)。
    2.第二年一收:第二年2月至7月树势恢复,8月上中旬进行修剪并催芽,8月中下旬萌芽,9月上中旬开花,10月中下果实开始软化,12月中下旬成熟。

  • 适宜区域:

    适用于东莞及周边地区具备补光或冬季保温功能的设施栽培平棚架型阳光玫瑰葡萄的生产场所。

  • 推广前景:

    本技术有利于阳光玫瑰葡萄稳产,提高品质与效益,对推动东莞及周边地区葡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推荐单位:

    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

  • 联系人:

    黄辉祥

  • 联系电话:

    0769-23668620

  • 技术概述:

    本技术主要采用药物处理蔓绿绒叶片,局部快速改变其叶色的效果来提高观赏性。处理后的绿叶品种,其嫩叶与新长出来的叶片从绿色变为白色,其余老叶还是原绿色,变化后的白色被周围绿色围绕,形成极具观赏价值的新品种,观赏期达到4个月以上。处理后的普通红钻品种,其嫩叶与新长出来的叶片变为整叶纯红,其他老叶依然保持原来的叶背红色、叶正面浅绿色包围着红色,同样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深受花卉爱好者喜爱。经过多年应用证明,经济效益非常好,每盆售价提高5~10元,花卉种植户受益很大,原种苗生产企业也提高了销售量,取得很好的推广效果。

  • 增产增效情况:

    与传统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以下三大优势:一是不改变原生产模式,在原有栽培基础上后期喷施药物,易操作、成本低、效果好,改变嫩叶与新叶的叶色,相当于创造了一个新品种,最终提高观赏性,丰富金钻类品种,满足各类消费者需求,得到种植户认可。二是通过实施该技术,成品盆栽售价提高30~50%,提高了销量和附加值,对花农受益良多。三是该技术提供了快速改变品种的方法,时间短、成本低。

  • 技术要点:

    1. 处理剂量。红钻蔓绿绒。采用异噁松原液配成3000倍溶液,对成品苗的叶片进行喷雾,每升处理600盆左右。绿公主蔓绿绒。采用异噁松原液配成4000倍溶液,对成品苗的叶片进行喷雾,每升处理1000盆左右。药物只对嫩片叶有效,其余叶片维持原来叶色,保持变色叶片在中央。
    2. 喷施时机。待品种长成成品性状后喷施,成品过老变色慢,喷洒过早不易长成成品性状。
    3. 处理次数。一般每个品种处理一次,因品种特性或生产实际需多次喷施,如第一次处理后未见变色,则第一次处理5~7天后需进行第二次喷施,无变色老叶无需再进行喷施。
    4. 养护管理。药物处理后的盆栽需合理干湿管理,养护方法与药物处理前基本一致,同时注意后期适当增加磷、钾肥,减少氮肥,增加杆子韧性,变色叶片持续时间加长,延缓观赏期。病虫害 防治,注意后期以防为主,避免害虫危害新叶。

  • 适宜区域:

    大部分的盆栽品种在华南、华中地区,一般结构的大棚中均可栽培,如配有风机、水帘、双层可调试遮光网、周边具卷膜及加温系统的温室大棚,则南北地区均可种植。

  • 推广前景:

    目前金钻盆栽在国内外均非常流行,国内北方市场对盆栽的需求量很大,并有不断上升和扩张的趋势,市场前景非常好。

  • 推荐单位:

    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

  • 联系人:

    傅海平

  • 联系电话:

    0769-22401023

  • 技术概述:

    黑皮冬瓜是东莞的特色名优蔬菜,在道滘、麻涌等水乡片区镇街栽培最多。近年来,由于南方各省黑皮冬瓜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产量持续增加等原因,鲜冬瓜的收购价波动较大,瓜农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滞销时有发生,我市部分瓜农为应对这种局面,提高种瓜收入,便将冬瓜制干,制干后不仅常温放置的保质期可以长达1~2年,售价也大大提高。 本技术可以较好的解决传统手工工艺存在的问题,通过采用新型的前处理加工设备实现了黑皮冬瓜削皮、去瓤去籽、切片的机械化,并采用空气能热泵干制工艺制作瓜干,加工过程对环境友好无污染,且相比自然晾晒,不受天气条件限制,干燥空间干净卫生,干燥效率更高,相比传统的电热干燥方式更加节能,空间热量分布更均匀,瓜干品质也更加均一。

  • 增产增效情况:

    100公斤鲜冬瓜可制成4公斤冬瓜干。本技术可显著提高黑皮冬瓜前处理效率。相比自然晾晒,干燥效率大幅提升;相比电热干燥方式,可节能30%以上。

  • 技术要点:

    1. 前处理。采用新型的前处理加工设备将新鲜冬瓜削皮、去瓤去籽后切片。
    2. 分段式干制。将切好的瓜片通过摆盘或悬挂的方式装车后推入烘干箱(房)内,采用分段干燥的方式进行干制,注意控制每个阶段的温湿度,因冬瓜含水量大,为控制能耗,前期温度不易过高,加大排湿,中后期可逐渐适当提升温度,整个干燥过程大约12~14小时。
    3. 包装储藏。在干净卫生的环境下密封包装或真空包装,密封包装 需置于冷库中储藏,真空包装可置于阴凉干燥处储藏。

  • 适宜区域:

    华南地区黑皮冬瓜种植农场及加工企业。

  • 推广前景:

    本技术可以较好地解决冬瓜干传统制作工艺存在的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制作出的冬瓜干效率更高、品质均一,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 推荐单位:

    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

  • 联系人:

    罗华建

  • 联系电话:

    0769-23668615

  • 技术概述:

    无花果营养丰富,经济价值较高,在我国南北方均有种植,因其果实含水量高,果皮极易损伤,采摘后储藏期很短,难以长途运输,目前并无较为成熟的鲜果保鲜技术,在集中成熟时期,鲜果滞销会给种植农场造成较大损失。 本技术采用空气能热泵干燥工艺制作无花果干,加工过程对环境友好无污染,且相比自然晾晒,不受天气条件限制,干燥空间干净卫生,干燥效率更高;相比传统的电热干燥方式更加节能,空间热量分布更均匀,果干的品质更佳。

  • 增产增效情况:

    在鲜果丰产期,将不耐贮藏、易腐烂变质、损耗掉的滞销鲜果干制成果干销售,可减少约30~40%的损失。

  • 技术要点:

    1. 切分。将新鲜果实清洗干净后采用专用工具进行切分。
    2. 热泵干制。切分好的果瓣摆盘装车后推入烘干箱(房)内,将烘干参数设为55℃、50%RH,干燥18~20小时至果瓣湿基含水率为15%时停机,干制期间每6小时调换靠近出风口和远离出风口烘干推车的位置。
    3. 包装储藏。干燥结束待果干温度降至室温后,在干净卫生的环境下密封包装,置于阴凉干燥处储藏。

  • 适宜区域:

    华南地区无花果种植农场及加工企业。

  • 推广前景: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增强和消费习惯的转变,无花果系列休闲、功能等精深加工产品已成为消费者优选产品,市场需求日益旺盛,该技术具有良好的推应用前景。

  • 推荐单位:

    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

  • 联系人:

    黄皓

  • 联系电话:

    0769-23668615

  • 技术概述:

    黑蒜是由鲜大蒜经过酶化发酵制成的新型营养食品,它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及具有抗氧化能力的超氧歧化酶、多酚等物质,且味道酸甜,无生食鲜大蒜的辛辣感和异味,是一种营养价值高、绿色的大蒜精深加工产品。 本技术针对目前黑蒜生产技术存在制备方法复杂、发酵周期长、成本高等缺点,开展了优质大蒜的筛选研究,优化黑蒜中温发酵及高温熟化的条件,最大限度提高黑蒜中的功能性成分,形成一套制备方法简单、发酵周期短、成本低,适合规模化生产的工艺。

  • 增产增效情况:

    100斤鲜蒜约可制成50斤黑蒜,该技术在发酵时间上比传统工艺缩短了三分之一左右。

  • 技术要点:

    筛选无病害、无创伤的优质鲜大蒜。
    1.预处理。采用冷冻、微波等方式处理洗净的大蒜。
    2.发酵。采用定制的黑蒜加工设备,进行阶梯式变温变湿发酵,主要工艺流程为:
    (1)50℃,80%温湿度下发酵1~2天;
    (2)75℃,90%温湿度下发酵5~7天;
    (3)80℃,90%温湿度下发酵3~5天;
    (4)75℃,85%温湿度下发酵1~3天。
    3.干燥。为提升口感和延长保质期,发酵后的黑蒜需经过干燥处理后再 进行包装。

  • 适宜区域:

    适宜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中推广应用。

  • 推广前景:

    黑蒜是将新鲜的生大蒜,经过清洗、酶化、熟化、干燥等过程加工而成的一种新型功能食品,含有大量的功能性成分,如多酚、含硫化合物、类生物碱、类黑素以及一些微量元素。随着现代人对健康养生越来越重视,黑蒜市场前景也会越来越好。

  • 推荐单位:

    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

  • 联系人:

    梁卫驱

  • 联系电话:

    0769-23668615

  • 技术概述:

    利用群体选育结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培育了省内首个具有优质速生优良性状的龟鳖水产新品种——中华鳖“珠水1号”(GS-01-011-2020)。借助新品种的带动,优化了传统土塘养殖技术,开发了良种配套的规模化生产工艺流程并推广应用,解决了我省中华鳖优质苗种数量供应不足的瓶颈问题,提高了中华鳖良种的覆盖率。建立了商品鳖分段式养殖模式,稚鳖阳光棚膜越冬技术与中华鳖挑公池塘仿生态养殖技术横向接力,养殖经济效益可提高1倍以上。

  • 增产增效情况:

    近三年,项目累计实现商品鳖销售达2592万元,新增利润达836万元,节约成本69万元。同时,带动省内130户养殖户实现了增产增收。

  • 技术要点:

    1. 中华鳖生长受温度调控。初孵稚鳖在水泥池中培育至10克,每平方米水面放养稚鳖80~100只。10克以上稚鳖转移至室外土塘中培养,每15天至20天可进行一次分级转池。5月至9月是生长高峰期,每日投饲量分两餐投喂,日投饵料(干重)应为总体重的3~5%左右。10月份中下旬,气温开始回落,需尽早转入阳光棚膜内越冬。
    2. 稚鳖越冬后在室外土塘中进行培育,每平方米水面放养8~15只。日投饲量(干重)在前期(体重<300克)为鳖总重的3~4%,后期为2~3%,并根据天气变化及摄食情况适当增减。
    3. 300克以上幼鳖可进行分塘和挑公,依据尾部形态区分雌雄,挑选大规格公鳖继续饲养至上市规格。

  • 适宜区域:

    东莞市各街镇。

  • 推广前景:

    本技术可大幅提高优质商品鳖生产效能,与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中华鳖“珠水1号”同步推进,可显著提高中华鳖养殖经济效益,有望进一步在全省实施推广。

  • 推荐单位:

    广东绿卡实业有限公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联系人:

    黄启成

  • 联系电话:

    0769-38802022

  • 技术概述:

    笋壳鱼病害免疫及生态防控集成技术,对笋壳鱼苗种和饵料进行检测,切断病原的传播途径,提高苗种成活率;注射笋壳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弹状病毒二联灭活疫苗,提高免疫保护率;结合碳氮平衡技术,进行水质调控,建立高效生态养殖模式。 该技术作为科技成果“笋壳鱼病害免疫研究及生态防控集成技术”的主要内容,于2022年5月17日,通过广东水产学会成果评价,整体达国际先进水平。

  • 增产增效情况:

    该技术可使得笋壳鱼养殖成活率提高10%以上,病害发生率降低20%以上,产品合格率达到100%。

  • 技术要点:

    1.笋壳鱼养殖病害监测与风险评估根据多年调查监测结果,笋壳鱼普遍病毒携带率高,其中苗种和冰鲜饵料是最大的风险点,该技术重点控制苗种和冰鲜饵料鱼。
    2.注射免疫防治技术通过注射技术支撑单位研制成功的笋壳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弹状病毒二联灭活疫苗,提高免疫保护率,增加养殖效益,该疫苗针对性强,相对免疫保护率高。
    3.池塘养殖笋壳鱼生态调控综合技术一是通过在水体中添加葡萄糖等外源性碳源来调节碳氮比例,利用水质精准调控技术,可改善浮游动植物群落结构,促进笋壳鱼的生长。二是使用一种多功能遥控池塘水质调节及监控装置。采用物理方法,直接把优势种群的藻类从水体分离,脱离水体,具有安全、环保、无二次污染的优点,并可移动监测水质指标。三是整合苗种免疫防治技术、养殖池塘工程化水处理技术、养殖尾水减排技术,构建了笋壳鱼病害的生态综合防控技术。

  • 适宜区域:

    东莞等珠三角地区

  • 推广前景:

    该技术的推广应用,解决产业发展瓶颈,大大降低笋壳鱼养殖病害发生,提高养殖成活率,符合市场的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 推荐单位:

    东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 联系人:

    李希国

  • 联系电话:

    0769-22008193

  • 技术概述:

    本技术以产业兴旺、节本增效为目标,立足我省资源禀赋,以满足不同客户群对农业公园、家庭农场、天台菜园、庭院设计的个性需求,着重在赏食兼用蔬菜品种选育、茬口布局、景观化种植、科学养护、生态循环、现代蔬菜科普等关键环节发力,示范推广都市蔬菜景观栽培模式,助推多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本技术应用范围更广、操作简便、实用性强,适合在南方各地示范推广,成果总体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 增产增效情况:

    相较于传统生产,该技术通过三产融合提升产品附加值及市场竞争力,每亩节本增效700元,每亩增产200公斤,显著增产增效。

  • 技术要点:

    1. 收集、驯化、培育了一批适合都市农业、庭院种植的景观蔬菜资源,目前已梳理出景观蔬菜资源200多种,兼具观赏、挡风、防病虫、利授粉等功能的作物组合搭配模式20余种。
    2. 自主设计和合作研发适用于阳台、楼顶、庭院等都市种植场景的水土混培种植系列设备、基质等投入品。该系列产品兼具蓄水和排水功能,既满足蔬菜根系的水土混培环境及灌溉排水要求,又轻便、耐用适合都市环境,可通过连接装置搭配丰富的造型,适应景观设计的要求。获得专利3项。
    3. 形成以多功能传感器为依托的水肥一体智能化调控技术。该技术搭配多功能气象监测系统与太阳能阀控装置,可实时监测土壤湿度、pH、EC及气象变化,实现水肥的自动化精准管控,大幅降低管理维护的技术难度和人工成本。获得专利2项。
    4. 用设计生态园林的方式进行蔬菜景观规划设计与管理。基于学校、商场、办公楼、产业园、旅游区等打造了一批集农业生产、休闲观光、示范教育、文化康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应用场景。
    5. 联合农技推广部门、种苗和肥料、基质生产与销售企业等进行技术示范推广。

  • 适宜区域:

    广东省各地。

  • 推广前景:

    本技术应用范围更广、操作简便、实用性强,具有较好推广前景。

  • 推荐单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东莞市绿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联系人:

    陈潇

  • 联系电话:

    020-384695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