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锞:耕好“试验田”,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翅膀
穿过一片荔枝林,寻找符合条件的树木,将砧木插接到嫁接的树上,然后用塑料膜将其绑紧,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这是马锞的工作日常。
踏遍青山绿水,行走在田间地头。他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用科技的力量推动农业现代化,用智慧扶助果农脱贫致富,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科技兴农的炫彩篇章。
“立足东莞,我们要把这里的荔枝做出品质标杆、价格标杆。”身为农村科技特派员、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的马锞说道,把汗水挥洒在农业科技研发这片“试验田”上,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助力乡村振兴建设高质量发展。
用科技助力荔枝产业转型升级
三月份的农科中心,行车道两旁绿树成荫,清新的花香扑面而来。在主楼背后,是一片错落有致的荔枝林,那儿正是马锞挥洒汗水的“试验田”。
据了解,荔枝是东莞的主要农产品之一,种植面积达15.97万亩。自2012年马锞担任农村科技特派员以来,他一直扎根于田间,曾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下乡29次。
截至目前,他和团队研发的荔枝省力化栽培技术,在广东推广180万亩,新增产值20多亿元。其中,由他带队研发的荔枝新品种,每斤卖到了380元,有效助推了农村的振兴发展。
“我的脸是晒黑了,但枝头的荔枝长得更红了。”马锞表示,果农经常会遇到种植的技术问题,常常一个电话过来,他就急匆匆往乡下赶,忙的时候一天甚至会跑5个果园。
身子快,步子轻,随身挂着一个盒子便出发。马锞笑称,平时去园子做试验时,他都会带着这个“百宝盒”,里面装着的都是嫁接工具和荔枝接穗。
一眼望去,在郁郁葱葱的荔枝园中,每棵树都被绑上了红色标签,上面记录着每根树木的嫁接具体时间。他解释道,“荔枝从清明前就要开始保花,忙到七月果实成熟;到了九、十月就要“放秋梢”,适时健壮的秋梢便于来年开花结果;冬天又要开始控梢促花;春天来临时,又要开始高接换种、果园改造等工作。”为了在每个季度开展不同的试验工作,马锞会给“试验田”里的每一棵树做好标记与记录。
精心培育智造“网红荔枝”
2010年,为响应农科中心推广荔枝新品种的号召,马锞潜心科研,带领团队完成了“网红荔枝”——冰荔的研发工作,成为这款荔枝的见证人。
马锞表示,冰荔是农科中心在一棵自然变异树种上发现,经过20多年研发培育出来的。2012年便开始在厚街镇试种推广,因其鲜红饱满的果皮、肉质细滑的果肉、清甜爽口的味道在荔枝节上“一炮而红”,甚至叫价去到了3000元一斤。
显然,这“一炮而红”绝非是巧合。其成功背后少不了20多年的研发培育和马锞无数次下到田间亲身指导种植工作。
目前,冰荔在市场仍是供不应求的状态。马锞和同事们研发的荔枝新品种,正为越来越多的穷山村闯开致富路。
谈及冰荔的研发历程,马锞说道,“最重要的是我们成功的把荔枝做成了高端产品。打响了东莞荔枝的品牌力度,让村民看到荔枝新品种的价值。”近年来,许多果农纷纷找到马锞帮忙,以嫁接的方式探索更多荔枝新品种。据了解,除冰荔外,岭丰糯、观音绿、唐夏红等新品种也在逐步擦亮东莞荔枝的品牌。
2021年底,马锞更是获得2021年度“创新东莞青年科技创新奖”。作为科技特派员的他,每年参与科技下乡活动近百次,把新品种、新技术带入田头,利用示范项目带动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长期奋斗于农业科研和生产一线,马锞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模式,累计承担科研项目20项,选育出的4个荔枝新品种成功通过审定,其中‘冰荔’‘观音绿’‘唐夏红’在2018年入选“广东省十大主推荔枝新品种”,在我国多个荔枝产区推广应用,有力推动了荔枝品种结构调整。
如今,高品质、易推广的荔枝已成为东莞农业的一张名片,也是东莞乡村振兴的重要致富道路。面向未来,马锞将与国家、省荔枝专家继续联合,开展荔枝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及示范,在荔枝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休闲采摘荔枝园建设等方面做出自己的特色,推动东莞市荔枝产业提质增效。
来源: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