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种+电商+保险”,“莞荔”红出圈了!
东莞种植荔枝历史悠久,是著名的“岭南荔枝之乡”,“莞荔”更是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看天吃饭的果农们,近年来搭上电商的顺风车,通过研究、种植新产品,参加相关保险,开拓网络销售,多渠道、全方位护航“莞荔”产业发展,打响品牌。
荔枝红了 新品种带来新希望
“旁边果园的糯米糍和桂味,估计已经掉了不少。”大朗果农邝耀祥惋惜地说。不过,果园里的新品种“莞香荔”韧性极佳,任凭雨水拍打,大风吹刮,依然顽强地挂在树上,真是一场大雨就能见“高下”。
1987年,邝耀祥从一棵荔枝树上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果实。经过一年精心培育,结出的荔枝色泽像玫瑰一样红艳,形状呈饱满的心形,一口咬下去味道比糯米糍还要丰富。他由此断定,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荔枝新品种,随后便开始了漫长的培育、推广之路。
在东莞,有不少果农都在铆足劲儿研究可以进行商业推广的新品种,不过最终成功的不多。“靠一种情怀在坚持,想得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品种,所以一直按着这个方向去做,所幸老天爷眷顾我们,让我们得到一个比较好的品种。”邝耀祥说,培育新品种荔枝需要足够的耐心和运气,这个过程辛苦并快乐着。
在“千年莞荔 中国荔乡”第八届中国(东莞)互联网荔枝节暨“荔枝红了”2022年大朗镇荔枝周活动上,邝耀祥走上台前介绍自己引以为傲的新品种“莞香荔”,他希望优质的品种能够得到推广,为打响“莞荔”品牌出一份力。
搭上电商直通车 莞荔红遍全国
有好的产品,还需要有好的销售渠道。近年来,线上销售已成为越来越多东莞果农的新选择。“荔枝还挂在枝头就被卖出去,这种预售模式已经引进到大朗荔枝销售中。”在东莞市一电子商务科技有限公司,CEO钟绍强正在熟练地向客人讲解荔枝品种。
2014年以前,东莞荔枝的销售模式依然以传统模式为主,遇到“大年”容易出现滞销。闻着荔枝香长大的大朗本地人钟绍强注意到这个情况后,毅然辞去公务员的工作下海卖荔枝,还创立了电商公司,决心用“互联网+莞荔”模式帮助当地果农打开一片新天地。
“荔枝还在树上,收入已经在路上了。”经过几年探索,现在荔枝电商销售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模式。前期开启预售,通过各种预热手段在全国造势;荔枝上市后,根据出果情况和各大电商合作促单,扩大销售渠道,解决荔枝前期订单不足,后期容易爆单的情况。今年,钟绍强还在自己公司内新增了直播间,亲自上阵当“荔枝主播”,希望更直观地展现大朗荔枝。目前,该公司已和国内知名物流公司签下合作协议,确保荔枝从采摘到消费者手中的时间缩短至18个小时。
保险护航 政府“兜底” 果农更放心
为了推广“莞荔”品牌,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大朗镇农林水务局工作人员叶凤如介绍,除了常规组织技术培训、专家到果园指导外,目前还有两种“兜底”保险。传统的是岭南特色水果保险,当落果达到一定数量时候,专业人员会到现场鉴定进行赔付。在此基础上,结合近年天气情况,今年创新推出“东莞市荔枝气象指数保险”。据介绍,“荔枝保险”每亩保费为400元,每亩保险金额为5000元。其中农户自付保费80元,各级财政补贴保费320元。保险期间内,约定气象站监测的单日降水量≥100mm或连续2天(含)及以上日降水量≥100mm或约定气象站监测的日最大风速≥13.9m/s(7级),就能获得保险公司赔付,让果农们种植荔枝少了后顾之忧。
近年来,东莞按照“一年有变化,三年大提升,五年新跨越”的发展思路,实施“1+10+4+40”行动计划,扎实开展国家荔枝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推动“四园一馆”建设,聚力打好“四张牌”,推动东莞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果农、政府、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莞荔”已逐渐产业化,品牌之路也越走越宽。
来源:东莞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