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旧村活化新模式!黄江老村落实现从面子到里子新生

随着 “百千万工程”攻坚战进入2025年,三年初见成效的“阶段考”近在眼前。黄江呈现出了怎样的新变化、新气象?
立足“工业立镇、文化强镇”的根基,黄江镇紧扣省、市“百千万工程”部署,以一套“三六九”发展策略精准破题。黄江将整治三个自然村作为重要抓手,坚持“拆治兴”并举,重点选树黄牛埔社区官山围旧村、田美社区旧村、袁屋围社区旧村,通过旧貌改造、环境提升、产业空间挖掘,让一个个老村落实现从“面子”到“里子”的新生。
古韵新生,田美旧围跨时空传承
湛蓝天幕下,一湾椭圆形湖水如碧玉镶嵌,静静躺在东莞黄江镇田美社区的怀抱中。
红砖岭南民居环水而立,白玉栏杆绕湖蜿蜒,田美荔湖文化公园的招牌在阳光下焕发新彩,工人们正忙碌着最后的施工。
谁曾想,如今这满是岭南韵味的地方,早前还是与城市发展脱节的旧围片区?
据悉,田美社区位于黄江镇东北部,地理位置优越,居住人口超过3万,其旧围片区却曾是城市发展的“失落一角”,环境状况与周边格格不入。
“该旧围片区方圆2公里内,具有多个高规格住宅区,另外还有多个产业园区,以及三座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文化建筑等资源,具备一定开发价值。”田美社区党支部书记曾杜华曾介绍。
为改善田美旧围的人居环境,黄江镇将其纳入“百千万工程”中,投入约2019万元,对约3.8万平方米的区域进行系统性升级。项目通过对36栋建筑外立面进行统一改造,对鱼塘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等举措,全面提升人居环境,重塑社区内在的宜居特色底蕴。
“改造不仅提升了社区‘颜值’,更重要的是保留了我们的文化根脉。”一位当地居民站在修缮一新的龙田书室前说道。
龙田书室和永隆祖祠静默伫立,青砖灰瓦、飞檐翘角,诉说着田美旧围的悠悠往事。这两座岭南传统宗祠,经过精心修复,其建筑特色得以完整保留。
“改造绝非‘剃头式’翻新,我们寻找的是传统与现代的共生点,既要让老建筑‘活’起来,也要为居民留住乡愁。”田美社区工作人员曾沛林介绍。
田美旧围的美丽蝶变,是黄江镇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的生动缩影。它生动诠释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内涵,交出了一份“留得住乡愁、撑得起未来”的答卷,为黄江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田美样本”。
老村活化,官山围再现水岸新韵
走进官山围,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棵郁郁葱葱的大榕树,树下新铺的地面平整美观,一个承载乡村记忆的榕树口袋公园初具雏形。
曾经斑驳的墙面、杂乱的线路、零散的窝棚,即将变身口袋公园、滨水碧道、活力市集、文创产业集聚区。
据悉,黄牛埔社区计划投入资金,对官山围旧村进行大力整治,保留原韵味原生态,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拟承接黄牛埔森林公园人气客源,打造乡村文化旅游亮点,建成“在水一方,官山新围”旧村活化典型样本。
黄牛埔社区“百千万工程”之官山围活化提升项目是黄江镇“百千万工程”重点项目,也是社区扭转总体落后的工作局面、破局突围的关键。该项目开展以来,黄江镇驻点领导带领工作组和兼职委员,深入旧围村头林尾,逐家逐户做工作,先后拆除违建窝棚500余平方,化解钉子户9户,征收荔枝园地集体用地2500平方,为旧围整治项目建设扫除障碍。
当前,施工项目推进有序,已完成榕树口袋公园行道部分地面铺装,同步落地雨污管道安装与电力管道过路管预埋,河道绿道平整工作也已收尾,为后续建设奠定基础。
铺开官山围活化提升项目的设计图纸,滨水景观带的风貌提升,让水岸焕发新生。改造中,清理沿岸违建窝棚,再针对性改造栏杆风貌,搭配滨水氛围,建设连贯碧道,用竹林巧妙遮挡原建筑,让水岸整体景观协调统一,重新焕发新生。
更令人期待的是集装箱活力市集。曾经的铁皮房与旧厂房,将通过集装箱重构空间,增设现代风格落地窗,搭配精致的景观外摆设施,营造舒适消费氛围。这一系列设计让旧工业空间摇身变为创意十足的商业载体,为餐饮、文创、零售等多元业态入驻预留了充足可能。
“我们正通过打造官山围活力消费圈,为‘百千万工程’探索一条可行的区域实践路径。”黄牛埔社区相关负责人张先生介绍。官山围活化提升项目将区域内旧村落、旧工厂、闲置土地等零散资源进行整体活化。这种“以点带面”的模式,有效推动了乡村整体提升。
文明共建,袁屋围推动出租屋文明共享
恰逢国庆与中秋双节同庆期间,以“团‘袁’迎中秋,共享文明礼”为主题的东莞黄江镇第四期“文明夜话”活动在袁屋围社区温情开启,将邻里团圆的温暖与文明共建的行动紧密结合,为佳节增添了浓浓的人文温度。
夜幕降临,居民陆续到场。现场灯笼高挂,桌上摆放着月饼、茶点和水果,洋溢着温馨热闹的节日氛围。活动特邀镇莞邑百姓宣讲员毛泰来,与大家围坐一起,以“话家常、聊文明、庆中秋”的轻松形式,畅谈团圆与文明。
“今天有机会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很开心。我也算是东莞人了,希望和大家一起出力,让社区越来越好。”在袁屋围社区居住三十多年的潘先生表示。
袁屋围社区的变化并非偶然。为破解老旧围村改造这一长期困扰居民的难题,黄江镇积极回应群众呼声,将人居环境提档升级列为全镇八大民生实事之一。今年3月,总投资1100万元的袁屋围社区旧围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启动。
据悉,该项目总规划用地面积约6.4万平方米,涵盖道路硬底化、生态停车位增设、地下雨污管网改造、路灯照明、景观绿化、既有建筑改造等内容,计划新增55个停车位,并逐步引导形成集观光、休闲、文化于一体的特色步行街。
此次活动是黄江镇深入实施出租屋文明共享计划、助力“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接下来,黄江镇将持续搭建群众能参与、愿参与的平台,激活全域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营造更加舒适宜居的环境,切实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一张“施工图”,到一片“实景画”,在“百千万工程”的引领下,黄江三个自然村正加速蝶变,未来将打造成为集文化传承、生态涵养、商业活力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新地标,最终把规划蓝图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生活。
手记:田美旧围诉说新故事
东莞黄江镇田美社区福利大街两旁民房在保留原有结构的基础上,统一更换了仿古门窗。
站在龙田书室外围望去,碧色琉璃瓦如波涛般层层叠叠,在阳光下泛着温润光泽。屋脊之上,鎏金走兽昂首跃立,尽显灵动;檐下之间,彩绘花鸟色彩鲜活,依旧生动如初。
这座道光年间的书院,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曾在岁月中沉寂,如今又重获新生。“每一处修复都遵循古法,我们要让后人触摸到真实的历史。”田美社区工作人员曾沛林介绍。
如今,修缮后的民房,与永隆祖祠、龙田书室等古建筑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文化集群,使这片承载集体记忆的空间,焕新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黄江文旅新地标。
曾沛林算了一笔清晰的“民生账”与“发展账”,旧围改造后,能显著改善附近居民的生活品质,更能吸引四方游客,有效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鱼塘水清,古道焕新,茶馆飘香。田美旧围的蝶变,正是“百千万工程”生动的实践。
它是黄江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样板,更以“修旧如旧”的理念与古今交融的路径,贡献了让“乡愁有所寄,未来有所依”的田美方案。
在碧水、古祠、书声与荔香中,重生的田美旧围,正静静等待着与每一位来访者,诉说它的新旧故事。



用户登录
无障碍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388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