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美小园映新貌 美丽庭院绘莞邑
拆旧添绿的荒地重焕生机,庭院阳台的花草绽放芬芳,街巷转角的绿意悄然蔓延……行走在莞邑大地,从城市主干道到乡村小巷,从“口袋公园”到庭院角落,绿色正以看得见的速度铺展。这场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的绿美变革,不仅让城乡环境焕发新颜,更激活了镇村发展动能,成为东莞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注脚。
见缝插绿:方寸之地的蝶变密码
“以前这里是堆杂物的荒地,现在成了我们带娃散步的小公园。”在南城三元里社区,居民李阿姨指着楼下2500平方米的休闲空间感慨道。亭台石桌、健身器材、儿童滑梯错落其间,这片由闲置地改造的公园,如今日均接待居民超200人次。
这样的变化并非个例。在南城石鼓社区,30多个“绿美小园”从卫生死角变身景观节点,两棵百年细叶榕与村民院落的绿意相映成趣;横坑社区统筹收回60多处荒废旧间所,建成40多个“绿美小园”,让古村实现“开窗见绿、出门见景”;石排塘尾村盘活36处宅前院后地块,用花草树木编织出乡村“微景点”。
数据见证变迁:目前,东莞累计建成“绿美小园”4774个、“美丽庭院”5763多个、口袋公园259个,27.59万株苗木在镇村“四旁五边”扎根生长。这些散落在城乡肌理中的绿色珍珠,正通过碧道、绿道串联成链——全市已建成碧道210.32公里、绿道54.37公里、森林步道113.2公里,让市民“推门见绿”的愿景照进现实。
城乡一体:绿化蓝图化为现实画卷
东莞深入推进乡村绿化三年行动计划,编制《东莞市2025年镇村绿化实施方案》,种植各类乔木27.59万株,完成年度种植计划的109.5%。通过推动“五个一”建设,全市新建“绿美小园”590个、绿美商铺512个、绿美巷道314条。持续推进美丽庭院提档升级,精心发布东莞市美丽庭院健步走路线33条,将散落的绿美空间串联成网。东莞坚持以“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为目标,新建“口袋公园”133个,持续加密城市绿色空间网络。
全民参与:从“要我建”到“我要干”的转身
“这盆绣球花和三角梅是用志愿服务积分换的,摆在院子里特别好看。”在石龙镇西湖村“花卉积分超市”,村民陈女士展示着用积分兑换的绿植。这个创新设立在竹溪公祠的兑换点,通过“行动换积分、积分换绿植”机制,已带动多户家庭参与庭院美化。
这样的共建场景在东莞处处可见。寮步镇横坑社区40多个“绿美小园”实现100%认领管护,党组织、企业、社团化身“绿美管家”;万江拔蛟窝社区组建园艺导师团,为居民提供“一户一策”设计方案,100多户示范户带动整条街道变身为“美丽庭院示范街”;樟木头镇官仓社区发动200名党员带头认种认养,紫花风铃木与樱花树在客家古村绽放。
全民护绿的热情更催生出多元业态。滘联社区将龙舟文化与生态建设融合,打造的正丫湾绿美河堤、蒲草湿地公园成为网红打卡点,带动年集体经营收入较2014年增长6倍;茶山镇超朗牛过蓢片区引入社会资本活化古树资源,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60万元;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周边,生态廊道与文学气息交融,让绿美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
点面结合:绿美版图上的东莞特色
在南城水濂社区,“三清三拆三整治”腾出的空地变身菜园果园,村民在采摘果蔬时闲话家常;石排塘尾村11口鱼塘完成生态修复;万江滘联社区的“先锋林”“巾帼林”里,39棵古树名木与新栽苗木共同编织绿色家谱。
东莞的绿美实践,始终紧扣“因地制宜”四字诀。作为制造业名城,东莞既有城中村的寸土寸金,也有传统村落的生态本底:中心城区以“绣花功夫”推进道路绿化,莞太路、科创路的自然花卉景观四季常新;塘尾古村将墙体挂绿与废旧物品改造结合,让传统庭院焕发新韵;官仓社区将1176株苗木与客家文化融合,构建“古韵客乡”景观体系。
这种特色化路径带来显著成效: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南城森林覆盖率达44%,2493公顷绿地让“城在林中”成为现实;西湖村获评“广东省生态村”,11棵古树名木与1000余株新栽树木共同守护生态基底;塘尾村2500株树木撑起12万平方米绿化,古村落变身“绿美典范”。截至目前,全市森林质量精准提升3.59万亩,104.59万株树木在莞邑大地扎根生长。
长效管护:让一时绿美变持久绿美
“这棵百年榕树的树洞已填充修复,会定期来检查生长情况。”在塘尾村,专业管护人员会定期来记录古树生长数据。该村建立的古树名木档案,详细记载着每棵树的养护日志,打孔透气、病虫害防治等措施让老树焕发新姿。
这样的长效机制已在东莞全面铺开。《东莞市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指南》明确管护责任,18株古树得到挽救复壮;12支镇村绿化技术服务队开展对接服务398次,提出绿化美化专业建议551条;全市109个开放共享公园建立常态化管理机制,年接待游客455.9万人次。
制度创新更让绿美成果持续惠民。银瓶山森林公园等7个省级绿美点日均接待游客1.3万人次;“公园+”活动全年举办50场,让绿地成为文化舞台;松山湖科学公园以“科技+生态”模式吸引人才,樟木头樱花驿站公园带动村民增收。从生态修复到价值转化,东莞正探索一条绿美可持续发展之路。
未来蓝图:谱写绿美东莞新篇章
立足新阶段,东莞已明确绿美建设新目标:计划于今年9月底前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4.29万亩,新植乡土树种超80万株;持续推进城乡绿化,年内新增“绿美小园”“绿美商铺”各1000个、绿美巷道600条、口袋公园180个,并建成1个森林城镇、4个森林乡村、2个绿美古树乡村、2个绿美红色乡村和1个古树公园。
东莞将统筹推进多维绿网建设——提升高速公路及主干道路绿化品质,建成碧道60公里、森林步道22公里;推进清溪、茶山2个省级绿美点建设,助力滨海湾打造湿地型绿美点,规划松山湖科创绿美带等3条生态廊道。
机制创新上,东莞将深化“林长+”协作,发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依托12支服务组强化技术指导;开展自然教育进乡村,年培养导师百名、活动超千场。同步加强林业治理,抚育防火林带500公里以上,防治松材线虫病2万亩、薇甘菊1.77万亩,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如今的东莞,21个森林公园、24个湿地公园、6个自然保护区构成生态骨架,“绿美小园”与美丽庭院点缀其间,共同描绘着“百千万工程”的绿美答卷。这场从方寸之地到全域版图的绿色变革,不仅刷新着城乡颜值,更凝聚起“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奋进力量,为经济大市挑大梁筑牢生态基底,让千万人口在推窗见绿中共享发展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