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东莞向善力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在东莞这座充满活力的制造业名城,慈善与乡村振兴的力量正汇聚成一股暖流,润泽千家万户。自2010年“广东扶贫济困日”设立、2014年与“东莞慈善日”合并开展以来,东莞市“6·30”助力乡村振兴暨东莞慈善日活动已走过15个年头。15年间,全市累计募集慈善款物逾15.84亿元,实施公益慈善项目超4820个,受益群体超过255万人。截至7月18日,2025年东莞“6·30”活动认捐款物已超1亿元,再次彰显了东莞“大爱之城”的深厚底蕴。
这座城市的慈善故事,不仅体现在数字上,更书写在乡村的美丽蝶变中。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从对口帮扶到“百千万工程”,东莞以慈善之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让乡村焕发新活力。
▲去年6月27日,横沥镇举行2024年“6·30”助力乡村振兴暨东莞慈善日活动启动仪式,首日筹集善款28万多元
凝聚社会力量,展现时代担当
慈善不是一时的善举,而是持久的接力。15年来,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6·30”活动,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共同努力,全市上下积极响应,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慈善格局,以点滴善意汇聚大爱,共同为“6·30”活动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企业慷慨捐赠,积极回馈社会,以赤诚之心彰显责任担当,其中,广东龙泉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玖龙纸业(东莞)有限公司等企业常年坚持捐赠,成为慈善事业的中坚力量。2025年,东莞共有30家企业和社会组织获得2024年度“广东扶贫济困红棉杯”,其中金杯2家、银杯1家、铜杯27家。这些企业不仅在经济领域贡献力量,更在公益慈善中展现责任担当。
慈善款物的使用精准聚焦民生需求。在乡村振兴领域,资金重点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提升教育医疗水平;在对口帮扶方面,东莞持续支持韶关、揭阳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在公益慈善领域,助残、助学、助医等项目惠及困难群体。通过民生“微心愿”“微实事”等方式解决群众的实际需求,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实实在在为群众排忧解难。
据统计,15年间,东莞慈善事业累计让255万人受益,许多家庭因此摆脱困境,许多乡村因此焕然一新。
54岁的退役军人张大哥对此深有感触。1994年他从陕西咸阳来到东莞工作。2020年夏天,他被确诊为结肠癌晚期。南城街道社工得知后,帮助他通过民生“微心愿”获得补助,并成功为他办理军龄视同和病退,缓解了他的经济压力。“如果没有这些帮助,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张大哥说。像这样的故事,在东莞还有很多。
▲去年7月2日,企石镇慈善超市示范站揭牌,设有捐赠区、便民服务区、义卖区、办公区等功能区域
爱心持续接力,建设宜居宜业乡村
乡村振兴,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近年来,东莞通过“6·30”活动平台,大力推动公益慈善与推进“百千万工程”、助力乡村振兴相结合,引导企业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绿美生态建设等乡村振兴项目。
目前,东莞全市613个村(社区)全部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建成120个特色精品(示范)村,优化提升60个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全市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条件不断改善,更加吸引了企业投资,带旺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了共同富裕。
这些变化的背后,离不开社会资金的持续投入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
2025年,东莞市“6·30”助力乡村振兴暨东莞慈善日活动再次掀起热潮。7月4日,市领导带队走访东莞农村商业银行和广东龙泉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感谢企业的爱心奉献,并号召更多力量加入爱心队伍。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召开社会组织座谈会,动员社会组织链接资源,聚焦“百千万工程”,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各镇街(园区)、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积极组织参加“干部职工爱心捐赠”“学子献爱心”“拥政爱民献爱心”“人人参与6·30公益行动”等主题活动,努力营造“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良好局面。截至7月18日,全市认捐款物已超亿元,爱心仍在持续汇聚。
15年15亿元,不仅是数字的累积,更是东莞这座城市温度的体现。从扶贫济困到乡村振兴,从企业捐赠到全民参与,东莞的慈善事业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人人可慈善,慈善为人人。东莞将继续以“6·30”活动为抓手,凝聚更多向善力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在这座“友善之城”,慈善之花在城市与乡村间生根发芽,见证每一个善意点亮生活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