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多个美丽庭院串珠成链 东莞“绿美共建”绘就“百千万工程”新图景

深秋时节,漫步莞邑大地,从水乡片区的庭院雅韵到山地村落的绿意盎然,从商品房的精致阳台到工厂区的生态院墙,6000余个美丽庭院如繁星点点,缀满城乡肌理。作为东莞推进“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这些美丽庭院不仅实现了从“一家美”到“家家美”的蝶变,更通过创新共建模式,让市民群众成为绿美城乡建设的主角,在构建舒适宜居环境的同时,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温暖民生底色。
美化“小家”共建“大美”
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中有月。
在万江街道拔蛟窝社区,广东省“美丽庭院”示范户陈丽娟的家是邻里争相效仿的样板。踏入庭院,罗汉松四季常青,绣球花次第绽放,青石小径蜿蜒其间,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光影,使得整个庭院生机盎然,给人宽敞整洁的感觉。
“最初就想打造一个家人放松的小天地,没想到还能带动邻居一起美化家园。”陈丽娟一边给花草浇水,一边介绍,夫妻俩分工打理庭院,闲暇时邀请邻里交流养护心得,如今社区里半数家庭都种起了花草,昔日杂乱的巷道变成了共享花廊。这种“一户带动一片”的效应,正是东莞美丽庭院建设的生动缩影。
庭院之美,源于精准有效的政策引导。东莞将美丽庭院建设纳入“百千万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出台专项实施方案和标准清单指引,创新推出“标配版+高配版”建设要求,按自建房、商品房、巷道、工厂院墙四大类别制定设计指引,让建设有章可循。
万江街道妇联还以“美丽庭院”建设作为实施“百千万工程”的有力抓手,强化指导、打造典型、加强宣传,积极探索“美丽庭院+”多种模式,下足“绣花”功夫,因地制宜、个性化打造了一批有成效、有亮点、有特色的“美丽庭院”典型户和示范带,培育街道级“美丽庭院”户1075户、巾帼创富典型户63家,为乡村振兴提供“颜值”担当,注入经济活力。
在典型的示范下,东莞各镇街(园区)、村(社区)坚持因地制宜、文化赋能,引导市民积极植绿、增绿、护绿、爱绿,建设“美丽庭院”。其中,寮步镇横坑社区以钟氏大祠堂为中心,打造56个特色庭院,有效提升人居环境,以前没有租的旧屋,现在成了周边务工人员的温馨小窝。石碣镇水南村活化旧建筑,培育“庭院+美食”“庭院+文创”业态,将网红打卡点串起巾帼创富一条街。截至2025年10月底,东莞建成138个美丽庭院示范村(社区),6000多个美丽庭院引领风尚,形成全域推进的良好态势。
“美丽庭院”激活乡村经济
坚持党建引领,激发群众参与,“美丽庭院”还激活了乡村经济。
横沥镇隔坑村的“花卉银行”堪称典范,这个借鉴商业银行运营模式的创新平台,让村民以家庭为单位“开户”,通过打理庭院、参与绿化志愿活动赚取“花币”,可兑换花卉苗木和生活用品。“我以前养的花很难成活,现在院子里有数十种绿植。”村民朱乐文作为首批储户,不仅凭借美丽庭院获评市级典型户,还赚得花币奖励。如今,隔坑村600多户家庭大多数参与养花,户与户“晒花”、村与村“比美”蔚然成风,昔日普通村落变身“花园村”。
桥头镇则依托“中国荷花名镇”优势,将荷花特色融入庭院建设,开展“碗莲装扮庭院”活动,打造“村村有荷塘、家家种荷花”的独特景观。他们通过“党建带妇建”模式,组建160多人的庭院建设导师团,开展70多场指导活动,入户帮扶300多户家庭。田头角村的“花卉超市”打通“科普+养护+积分兑换”闭环。女企业家还认捐凤凰木,1300多名儿童参与庭院绘画比赛,形成“全家参与、全民共建”的生动局面。目前,桥头镇287户家庭获评市级典型户,4个村(社区)成为示范样板,“桥头镇以庭院小美绘就桥头大美”项目还荣获东莞市党建工作创新大赛三等奖。
美丽庭院不仅扮靓家园,更激活了乡村发展新动能。在石碣镇水南村,村民何玉华将闲置鸡舍改造成新中式茶饮店“鹤东一号”,老陶罐、竹箩筐等物件点缀庭院,让游客在花香中追忆乡愁,开业至今客流不断;南城街道水濂社区的温世霖夫妇,盘下村民旧屋及庭院打造村舍咖啡,山风伴着咖啡香,吸引市民慕名而来。长安镇新民社区的返乡青年将庭院打造成咖啡厅、画室,带动20多名妇女就业创业;桥头镇禾坑村培育“榕树头庭院美食”IP,炒濑粉店、咖啡店集群发展,让方寸庭院成为增收载体。
从单一绿化美化到“庭院+经济”“庭院+家风”“庭院+儿童友好”的多元融合,东莞的美丽庭院建设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让群众从参与者变为受益者。如今,在东莞城乡,昔日闲置角落变身精致景观,邻里隔阂在花草养护中消融,绿色发展理念扎根人心。
6000多个美丽庭院,6000多个幸福载体。东莞以创新机制凝聚共建合力,用庭院“小美”编织城乡“大美”,为“百千万工程”注入鲜活民生温度。随着绿美建设不断深入,这座制造业名城正以生态为笔、民生为墨,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谱写共同富裕新篇章。



用户登录
无障碍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388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