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在水一方丨水乡洪梅:光影摇曳处 烛火映清欢
东江水网如脉,榕荫古渡生烟。在东莞这座智造之都的肌理之下,蕴含着一片被时光温柔呵护的岭南水乡,不急不躁地讲述着动人心弦的千年积淀。当龙舟桨影划过现代都市的倒影,当悠悠莞草缠绕数字时代的晨光,当浓郁粽香弥漫冷链物流的柜门……一首首流动的非遗史诗,在水乡的岁月长河中不断传递着跨越时空的温暖与力量。系列报道《非遗在水一方》将溯流水乡五镇,深入探寻水脉深处关于历史、文化和信仰的岭南回响。
今天让我们循着百年不熄的光影,走进中国花灯之乡——水乡洪梅,深入感受万家灯火下滚烫、鲜活的人间烟火。
一江水土一盏灯,映照万家不夜天。在“中国花灯之乡”洪梅镇,百年烛火从未在河网间熄灭——东江支流托起盏盏灯舟,竹篾为骨,波光作釉,将水乡的体温凝成不灭的光源。这些流转百年的光影在岁月的长河里翩然起舞,娓娓诉说着洪梅指尖孕育的传奇与人间烟火最本真的脉动。
百年传承:竹篾间的岁月回响
洪梅花灯工艺,从清末民初一路走来,已逾百年光阴。走进花灯匠人的作坊,竹篾清香弥漫,匠人手指翻飞间,柔韧竹条被赋予骨骼,化作千姿百态的灯架。长寿灯雍容华贵,棱角灯线条分明,鱼灯灵动欲游,龙头灯威仪尽显……每一盏花灯背后,都承载着洪梅人世代相传的手工密码。其中,长寿灯以其巍然的体量和繁复的结构,堪称花灯家族的“重器”,匠人倾注心血,往往需耗费整整一周光阴,才能让一盏承载着吉祥愿景的长寿灯最终成型。
花灯的灵魂,首先由坚韧的竹篾枝条勾勒,当骨架立起,便是色彩与故事的盛宴。于老匠人而言,手指与竹篾、彩笔之间,自有无法言说的默契。
匠人们取各色染色纸帛与璀璨的金银箔纸,巧施剪镂绝技。刹那间,纸上幻化出大千世界:繁花似锦,草木葳蕤,虫鱼游弋,鸟兽灵动,更有呼之欲出的人物故事。这些精雕细琢的图案被悉心镶嵌、粘贴于灯体,赋予冰冷的竹骨以蓬勃的生命。有趣的是,灯纸的核心图案往往传承着固有的文化密码,而环绕其上的花边,则是每位手艺人匠心独运的画布,流淌着个人的灵感与时代的审美。当灯体成型,底座上巧妙安置的烛托或油灯托便悄然托起光明之源——或是一支红烛,或是一盏盛满灯油的小杯。烛芯轻燃,焰影跃动,柔光穿透彩纸与金箔,整盏花灯顷刻间光华流转,玲珑剔透,恍若一方被星火点亮的瑰丽梦境。
灯火人间:永不熄灭的祈愿
洪梅花灯承载的,不仅是流转于指尖的粲然匠心,更是寻常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温热向往。元宵良宵,长街短巷灯影摇曳如星河倾落,游灯队伍逶迤似流光之河,淌过之处皆跃动着对未来的殷殷寄望;新添人丁的门楣前,一盏盏“添丁灯”高悬如朱果,映亮血脉相续的朴素欢欣。
从元宵暖夜的祈愿,到中秋清辉下的团圆,当盏盏凝聚匠心与祝福的花灯次第亮起,其流转的辉光所烛照的,是洪梅水土间岁岁绵延的文化根脉,是镌刻于乡人血脉中的共同记忆,亦是不曾褪色的灼灼乡土深情。
守正创新:古灯新照的探索
洪梅花灯在时光长河中摇曳生姿,不仅照亮着无数个温暖的良夜,更映照出洪梅人守护文化根脉的执著。自2010年开始,一年一度的洪梅花灯节成为集节庆、祈福文化、旅游文化为一体的洪梅特色文化品牌。2012年洪梅镇荣获“广东省花灯之乡”称号,2016年获得了“中国花灯之乡”的美誉。同年,洪梅花灯制作技艺荣列东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份凝聚着智慧与情感的文化瑰宝,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在共同守护下,洪梅花灯的故事正翻开新的一页。老匠人将花灯技艺带进校园,孩子们在竹篾缠绕间触摸文化底蕴;新一代尝试在传统骨架中嵌入LED灯带,灯光更持久温润;年轻设计师大胆解构花灯元素,创造出兼具古典意趣与现代审美的案头小灯,让传统艺术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正如参与设计的学生所言:“老样子要记住,但也要有新表达,花灯才能走得更远。”
2024年末,洪梅花灯迎来又一高光时刻——在东莞非遗赋能“百千万工程”典范评选中,洪梅花灯案例《“小花灯”聚成“百千万”》脱颖而出,荣获“十佳典范案例”称号。该案例生动展示了洪梅以花灯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通过“非遗+”创新模式打造特色花灯品牌IP,有效带动文旅消费,成为东莞代表性的文化新名片。
从家庭作坊的巧手扎制,到万人空巷的花灯盛会;从市级非遗的认定保护,到“中国花灯之乡”的金字招牌——这一盏盏被东江水滋养的明灯,正以其不灭的光华,照亮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也映照着洪梅走向未来的文化自信。当烛光穿透百年技艺的剪影,洪梅的夜晚被点亮为流动的非遗画卷,无声诉说着一个地方对光明、兴旺、和谐与美好未来的永恒追寻与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