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早稻开镰,“智慧粮田”赋能早稻高产
“平均亩产750斤,同比增产10%。”8月10日,洪梅镇金色水乡稻田公园,四台联合收割机如金色的巨舟,划开千亩稻浪,机声隆隆奏响丰收序曲。沉甸甸的稻穗被精准地“吞入腹中”,饱满的谷粒瞬间与秸秆分离,倾泻入车斗,这片900亩的“城市粮仓”正式开镰。一幅融合了优质品种、科技赋能与高效机械的现代农业丰收图景,在东莞大地上淋漓展现。
良种筑基:南晶香粘的“品质革命”
当收割机碾过,空气中弥漫着新谷特有的清新气息。这片稻田的主角,正是被农民们称为“香饽饽”的优质丝苗米品种——南晶香粘。它不仅是产量担当,亩产稳定在750斤-800斤,更是品质标杆,粒粒晶莹,饭香浓郁。
“以前追求高产,有时就顾不上米质和口感了。”洪梅镇农技有关工作人员在田埂上感慨,“现在政策导向很明确——既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像南晶香粘这样的良种,抗性好、米质优、市场接受度高,是我们推广的重心。”
如今,东莞将品种优质化视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依托市农科中心等技术平台,大力引进筛选适合本地生态的优质、高产、抗逆水稻品种,建设良种示范基地,让“东莞粮”的金字招牌在舌尖上赢得口碑。
科技赋能:指尖上的“智慧粮田”
走进洪梅金色水乡稻田公园,科技感扑面而来。洪梅镇金色水乡稻田现场管理人员黄振许坦言:“这里早已不是‘靠天吃饭’的传统景象,而是数字赋能的现代农场典范。”
一方面,洪梅大力推广水稻无人机低空遥感精准变量施肥等高新技术,同时配备智能灌溉系统、无人机植保、自动化收割机等现代化设施,实现粮食种植面积与产量逐年稳步攀升,成功筑起首个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引领农民走上精准化管理道路;另一方面,农技“轻骑兵”时刻活跃在田间地头,及时为农业生产排忧解难,确保每一季庄稼都能茁壮成长。
“以前巡田靠脚,浇水凭经验,打药一身汗。现在,很多活儿在手机或电脑上就能完成初步判断和操作,效率高多了,也更科学了。”黄振许对“指尖种田”感触尤深。东莞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依托,将物联网、大数据、北斗导航等“硬核”科技深度融入田间管理,推动农业生产从“汗水驱动”向“智慧驱动”跃迁。
机械强农:钢铁洪流的“效率风暴”
千亩稻田,四台收割机纵横驰骋。它们如同不知疲倦的“钢铁农夫”,所过之处稻浪平息,金谷归仓。机械化作业的优势令人惊叹。
传统人工收割900亩稻田需耗时月余,而四台收割机仅需三天即可颗粒归仓,效率提升数十倍。黄振许还表示,机械化收割损失率远低于人工收割,确保每一粒辛苦孕育的稻谷尽数归仓。
此外,机械化的运用,还可以大量节省青壮劳动力,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为产业转型和增收创造条件。
轰鸣的农机背后,是东莞对农业机械化、组织化生产模式的强力推动。通过政策扶持农机合作社发展、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东莞正加速补上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关键链条,让“机器换人”成为稳粮增产的坚实保障。
洪梅千亩稻田的丰收景象,是东莞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的生动缩影。东莞深刻认识到,即使在制造业名城,也要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为粮食生产打造“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沃土。
金色水乡稻田项目的示范效应还在不断加速扩大。片区“生态客厅”,成功吸引了智慧农业头部企业东莞极飞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入驻,项目经济效益将被进一步扩大。在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土地上,每一粒归仓的新谷,都承载着科技赋能的重量与城市粮安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