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实现从“开局破题”到“成效显现”跨越
近日,创建助力“百千万工程”主题摄影展(东莞)在广州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美术馆三楼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了东莞在 “百千万工程” 实施过程中的显著成效。从珠江口东岸的蚝岗贝丘遗址到现代化的潮玩产业园区,从岭南古村的镬耳山墙到都市CBD的玻璃幕墙,东莞正以“百千万工程”为笔,在粤港澳大湾区腹地勾勒出城乡融合的生动画卷。自“百千万工程”启动以来,东莞以文化赋能为核心引擎,推动产业、生态、文明协同共进,三年间实现从“开局破题”到“成效显现”的跨越。
文化铸魂:从制造重镇到美学之城的蝶变
东莞——中国潮玩之都,全球动漫衍生品1/4产自这里,全球每3个潮玩就有1个“东莞造”。以潮玩产业作为乡村发展的破局点,东莞不少村镇解锁了村居发展的新赛道。石排镇谷吓村,中国潮玩之都·潮玩中心所在村,通过打造潮玩产业配套链条,辐射发展出潮玩产业园、创意园,配套新型办公厂房等,推动村居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以“制造美学”破题,东莞将工业基因与文化创意深度融合,由此而萌生的新兴动能更令人瞩目,潮玩产业借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强势崛起。东秀文化开创中国风机甲潮玩赛道,《星甲魂将传》斩获近88亿人气值,高端模玩供不应求;“东莞竖店”短剧基地以“日均5个剧组、年产200部”的产能,塑造“北横店、南竖店”新格局。同时,东莞引进英国DNEG影视巨头、设立潮玩协会及AI研发中心,版权金融创新获评省级改革举措,文化新质生产力喷薄而出。
东莞将“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基因注入乡村振兴,通过整合设计、工艺、人文六大美学维度,推动OPPO、vivo等智能终端企业从“代工生产”向“品牌创造”跃升,2025年上半年央媒涉莞正面报道达1万篇,其中《人民日报》头版也聚焦先进制造业转型实践。
城乡融合:从二元分割到共生共荣的实践
文化赋能不仅激活产业,更重塑城乡文化肌理。茶山镇南社村以“忠孝文化节”为载体,将有500多年历史的谢氏宗祠转化为文明实践阵地,通过“兰桂腾芳”家风传承仪式,让非遗麒麟舞与现代街舞同台演绎。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则吸引97名作家入驻,其中65名国家级作家在此创作近700部作品,形成“文学创作-版权交易-影视改编”的文化产业链。这种“古村活化+文艺赋能”模式,让东莞成为全国文化建设的调研样板。
道滘镇永庆村的“水韵复兴”工程,是东莞城乡融合的缩影。通过清拆沿河违章建筑、修复巍焕楼文保单位,这个水乡古村将厚德河打造成“生态廊道+文旅动线”,端午龙舟景吸引超10万游客。东莞在全省地级市中首个成立“百千万工程”文旅项目专班,签约名冠・绿洲主题乐园等117亿元项目,构建“一圈三区三带”旅游格局,2025年超级草莓音乐节更拉动消费2.8亿元。
在农业现代化领域,东莞创新“数字农业+文创农业”模式。寮步积极引进抖音电商东莞基地,以线上流量活动+线下香博会有机结合,推动沉香产业集聚发展;厚街荔枝通过“专项育种”“品牌定制”,推出的冰荔以380元一斤的价格“控场”高端荔枝市场。这种“传统物产+现代营销”的组合,让东莞农产品溢价率得以提升。
文明提质:从物质富裕到精神丰盈的升华
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东莞创新推出“两个文明共享计划”,覆盖企业1307家、出租屋7.3万栋,67万产业工人通过“市民艺术夜校”接受艺术培训,21万人次从中受益。横沥镇隔坑村的“融生善治共同体”模式尤为典型,通过“村民自治论坛”让外来务工者参与村务决策,形成“旧围新貌共存、本土外来共融”的治理样板,其经验被写入东莞城乡文明融合创新实验室研究成果。
东莞以“文明乡风润莞邑”系列活动为抓手,构建“实践阵地+品牌项目+志愿队伍”三位一体文明建设体系。全市建成596个村(社区)文明实践站,形成“15分钟服务圈”,“文明积分超市”“四香生态文明实践”等创新项目惠及千万市民。莞城街道西隅社区的骑楼街改造堪称典范,通过保留贤记牛杂店等老字号,让“商业记忆+生活美学”重塑老城魅力,吸引200多个青年创业团队入驻。
在文化惠民层面,东莞推动“十大文体设施”全覆盖,新建66家城市阅读驿站、45家“・莞”新型文化空间,博物馆、美术馆、剧院“三大联盟”实现资源共享。音乐剧《东莞东》全国巡演引发 “寻找2亿分之一”全民互动,线上曝光量超6亿次,用文艺叙事串联起改革开放40年来2亿建设者的城市记忆。
从寒溪河畔的草龙舞到松山湖科学城的激光束,东莞以文化为媒,让千年农耕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在 “百千万工程” 中碰撞出璀璨火花。随着 “融生善治共同体” 的深入实践,这座城市正以 “制造业立市、文化赋能强市” 的独特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城乡融合提供 “东莞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