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入地!洪梅“太空枣红糯”已进入试验田阶段!
春末夏初,正是枣红糯生产的好时节。近日,在市农科中心试验田里,来自洪梅的枣红糯种子,以绿意盈盈的秧苗儿姿态生长着,展现出勃勃生机。
这可不是一般的枣红糯种子,两年前,它们曾搭乘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遨游5个月。返回地面后,经太空诱变的枣红糯种子经过近两年的地面培育选育,目前正在进行第3造优势变异株系选育工作,未来将在洪梅及水乡地区推广应用,开启新的生命旅程。
为什么要将枣红糯种子送到太空“出差”?“旅行”后的枣红糯种子有啥神奇“能力”?什么样的种子才能踏上太空之旅?让我们一起了解“太空种子”背后的故事。
航天科技,助力种业“芯”动能
枣红糯是洪梅等水乡地区特有的糯稻品种,种植历史悠久,记载着独特的水乡文化,承载着水乡人民浓浓的乡愁;枣红糯浑身是宝,从根须秸秆到谷子均有用处,具有治疗风湿、祛湿驱寒、调理肠胃等效用,开发利用价值较高。
但由于枣红糯连续种植多年,品种优势退化、生产短板凸显,如稻杆高细易倒伏,对稻瘟病病害易感,产量偏低,同时易受咸潮或台风等影响。洪梅镇农技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最近多年洪梅枣红糯种植状况为例,连续多年遭受稻瘟病等不同程度危害,对收成造成了一定影响。
种业被称为现代农业的“芯片”。为进一步强化枣红糯种质资源深度研发与选育提质工作,2023年上半年,市农科中心牵手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中心合作,选取了经洪梅镇农技中心提纯选育的第三代枣红糯种子,搭载神舟十六号飞船进行太空诱变与遗传改良。
航天育种,神奇“变异能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作物种子或试管种苗被送到太空,通过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发种子基因变异,种子返回地面后再选择可遗传的优良变异用于培育优质高产多抗的新品种,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增强抗逆性和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想成为合格的“太空种子”,不仅要能“上天”,更要能“入地”。从宇宙归来的种子还需要在地面繁育,经过长时间的培育和检测,进行多轮的筛选和鉴定。2024年,市农科中心对经太空诱变的枣红糯种子进行地面培育选育工程,目前正在进行第3造优势变异株系选育工作。
经过一系列地面培育选育工作,获得的枣红糯新品种往往会具有相对原先品种更加出色的特质,具有成活率高、突变幅度比较大、稳定性比较强、育种周期比较短等特点,应用推广后,将大大有利于枣红糯的耕种和收成。
“天选之种”是这样炼成的
为何来自洪梅的枣红糯种子能飞上大空?在经历太空的“考验”前,种子筛选是航天育种的第一步。在航天工程系统中,载荷容量是极其珍贵的,因此,被选中的种子不仅需要遗传性稳定,还需要综合性状好。这些活力强、发芽率高的种子更适合在新环境下,以良好的状态开启太空漫漫旅途。
为深入实施农业种业发展战略,大力贯彻农业“芯片”计划,加强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育研发与应用,近年来,洪梅镇致力枣红糯提质改良保育工作,以解决洪梅稻农多年来面临突出的农业生产难题,努力破解枣红糯品种特性缺陷,提升枣红糯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
自2022年始,洪梅镇利用2年时间开展枣红糯提纯复壮试验,全力推进水乡特色稻种枣红糯品质提升,致力提高枣红糯种植标准化、集约化。历经10多轮室内外对比择优筛选,选育出了纯度高、饱满度与健壮度好的第三代枣红糯良种,为成功入选航天育种实验项目打下了坚实基础。
打好种业保护与品牌建设“组合拳”
为推进枣红糯种植标准化、集约化与规模化,洪梅镇结合前2年提纯复壮试验,自2023年以来,积极筹备推进东莞市地方标准立项计划,按具体实际与相关要求,花费人力物力,形成《枣红糯栽培技术规程》草案,积极向市有关部门提出枣红糯地方标准立项申请,目前相关申报工作正在有序推进落实中。
为推进枣红糯产业链条延展与品牌建设,2024年,洪梅镇开展了枣红糯种植技艺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提供枣红糯提纯试验相关的图片信息资料,配合开展田间素材拍摄,评审前准备以及参与评审等工作。近日,枣红糯种植技艺已正式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推进枣红糯保育及品牌创建赋能添力。
下来,洪梅镇将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持续推进实施种业“芯片”计划,通过“品种扩繁保育、标准化技术推广以及产业化品牌培育”三大工程,全面推进特色种质资源枣红糯保护提升与品牌建设,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为乡村振兴提供特色发展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