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大年”的酿蜜人
四月中旬的东莞大岭山,荔枝树进入谢花期,枝头陆续开始挂果。但林边的蜂箱依旧热闹,蜂农李达伦养的蜜蜂们还在树间穿梭,将春天的余香酿进最后一批荔枝蜜里。
荔枝蜜芳香清甜,是中国四大名蜜之一。大岭山荔枝种植面积超过1.3万亩,今年的开花和坐果情况较去年好,虽有强对流天气扰动,整体仍有“大年”之势。
而在果实成熟前,李达伦的荔枝蜜,已经装满了一桶又一桶。
在家门口,酿一季荔枝蜜
清晨或午后,蜂农夫妇便开始忙碌。李达伦戴上纱罩、手套,揭开蜂箱顶盖,取出一块蜜脾轻轻抖动,将劳作的蜂群转移到其他蜜脾上。“今年花开得好,蜜多,也更加香浓。”他说着,将蜜脾递给妻子。
妻子用割蜜刀割掉表面的蜡盖,把蜜脾放入摇蜜机中。随着手摇的节奏,离心力将金黄色的蜂蜜从蜜脾中甩出,顺着桶壁缓缓流入容器。两人配合默契,一个多小时就攒了大半桶蜜,空气中还弥漫着淡淡的花香。
养蜂酿蜜本是一项“逐花而居”的事业,蜂农常年随花期转场。但大岭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不仅使其成为东莞荔枝的主产地之一,也让本地蜂农可以实现“原地打蜜”。
李达伦在居住的马蹄岗村和不远处的下虎山村各放置了二十多个蜂箱,再加上佛灵湖、同沙等其他点位,他预计今年可采集荔枝蜜近千斤。
“4月中旬是打荔枝蜜的最后一期,接下来蜜蜂就要转酿龙眼蜜了。”他说。大岭山一带荔枝树和龙眼树混种,花期衔接紧密,更加省去了搬迁蜂箱的麻烦。
李达伦养的是采集力强、适应力强的中华蜜蜂,改良后性情也变得温顺。“别看它们个头小,飞得可勤快。”李达伦介绍,中华蜜蜂在林中自由飞翔,采集纯天然的花蜜,历经多次吞吐、酿制,才被收割。
不同的蜜有不同的味道,荔枝蜜色浅味清,龙眼蜜偏浓,鸭脚木上采的冬蜜甚至带点苦。散文家杨朔曾在《荔枝蜜》一文中评价,“荔枝蜜之特,在于色纯而多养分。”李达伦补充道,在不同地区采的荔枝蜜,也略有区别,“就像山上结的荔枝更脆,在大岭山古荔枝树上酿出的蜜,本地人总觉得特别一点。”
花开蜜落,林下共生的甜蜜经济
蜜蜂在花间采蜜,同时为果树传粉授精。这场自然协作让蜂农收获蜜、果农收获果,一同写下林下甜蜜经济的共生故事。
“蜜蜂授粉仍然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大岭山荔乡荔枝专业合作社社长李柱滔对此深有体会,相比人工摇花和无人机授粉,蜜蜂飞行精准、传粉自然,能够有效提升荔枝坐果率和果实质量。
荔乡荔枝合作社是大岭山最早的果农合作组织之一,现管理荔枝林3500多亩。合作社成员大多既管果树又放蜂箱,让蜜蜂为自家果园授粉采蜜。李达伦是其中少有的“只养蜂不养树”的社员。
“我是耳濡目染学的。”他笑说,年轻时常帮村里的养蜂老人搬抬蜂箱、看蜜蜂采蜜,没少被蛰,“但自从尝试养起来,就舍不得放弃。”
从最初的一两箱,到高峰期180箱,他一直将养蜂作为重要的爱好和副业。除了司机的本职工作,他还是“让爱回家志愿”义警服务队的成员,像工蜂一样勤勤恳恳。
如今,李达伦更注重荔枝蜜的品质而非规模,蜂蜜多数靠熟客回购和口碑相传。相比外地蜂场的标准化和电商化,大岭山荔枝蜜的制作工艺和销售渠道普遍较为传统,养蜂人员“老龄化”,技艺几乎为纯手工,产品大部分供应本地客户,少量销往省外。
合作社方面也表示,“今年本来计划推进荔枝蜜的统一包装和品牌化,但流程尚未跑通,明年应该能推出。”资金、人手和观念,都是推广进度缓慢的原因。
尽管如此,合作社依然通过共享资源、信息互通,帮助蜂农果农联动。比如果园要喷药前提前通知蜂农迁箱;客户订单不足时,协调其他社员补货。李柱滔透露,接下来,合作社还将与头部企业阿吉果场合作,共同推广大岭山的本土荔枝蜜。
阳光透过树梢洒在蜂箱上,蜜蜂嗡嗡振翅,林中响起春天的回音。李达伦望着眼前的蜂群笑道:“看它们这么勤快,自己也不好意思偷懒。”
春日花季尚未结束,大岭山的林子里还将继续飘出蜜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