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制“绿美黄江”新画卷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近年来,黄江持续加大力度推进环境治理,努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宜居环境,让越来越多人推开窗户就可以享受“生态福利”,以绿为美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今年以来,随着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深入推进,全省各地以“绿美广东”为引领,生态文明建设跑出“加速度”,南粤大地勃发绿美新气象。在6月20日召开的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上,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再次受到关注。
黄江明确提出,将大力实施美丽圩镇建设攻坚行动,推动全镇20个村(社区)全部达到“示范圩镇标准”,着力构建“见山、望水、揽湖、拥河”的绿美人居环境,让生态美成为黄江高质量发展的最亮底色。
乡村振兴项目完工 夯实绿美人居环境建设基础
紧扣今年“推进绿美东莞生态建设”主题,进一步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最近两个月,黄江镇人大纷纷组织人大代表,对黄京坑村道路及水库管理情况、黄牛埔森林公园、蝴蝶地湿地公园等地开展实地视察活动。
活动中,镇人大围绕“绿色通道品质提升行动”相关内容,积极发挥监督推动作用,提前建议相关部门对水库边的树木进行修剪,重塑树形树姿,用“显山露水”的景观提升微行动,助力打造具有黄江特色的宜人生态景观。
据介绍,黄江森林覆盖率近60%,2018年被省林业厅认定为休闲宜居型“森林小镇”,山林之间,多树种、多层次的森林植被,绘就黄江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经过多年治理,镇内各河涌水质均实现根本好转,“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景观持续涌现。最近两年,黄江更是大手笔推进美丽乡村建设,80多项乡村振兴项目全部完工,进一步夯实绿美人居环境建设的基础。
如今的黄江,无论是仲冬还是早春,无论是走在乡间小路还是街头巷尾,总能看到郁郁葱葱的绿意,越来越多黄江人过上“见山、望水、揽湖、拥河”的诗意生活。
近年来,黄江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决心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今年黄江提出着力构建绿美人居环境,这意味着黄江高水平谋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愈发明晰、要求不断提高,力度更是持续加强。
对公共文化空间提档升级 打造高品质城市环境
近年来,黄江构建镇、村两级河长体系,覆盖全镇23条河涌和11个水库。此外,成立“一河两岸”环境整治工作组,包括梅塘南片区在内的全镇23条河涌探索实行“一河一策”和“一湖一策”。
如今,两年前被众多居民群众投诉的农村黑臭水体——梅塘南片区大冚渠及周坑渠,经过了边坡修复、生态跌水坝、排污口截污、分散式污水处理、河道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一系列修复工程后,已实现水体综合整治,成为不少市民乡村休闲、赏花阅景的好去处。
此外,黄江镇坚持以“园在林中馆在园中”的思路,为绿美生态铸魂提质。
在科技公园,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沉浸式体验前沿科技带来的乐趣;在黄牛埔美术馆,市民可以在展览陈列厅感受书画艺术之美,在书画室体验挥毫泼墨之乐;在湿地公园,市民只要铺上一张野餐布,与家人朋友围坐一起,就可以体验自然之美和露营之乐……立足城乡特点,黄江加快城市山水文化提质,不断打造更有特色、更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随着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越来越广,越来越多黄江人发现“家门口的美景”,也吸引着广东省内及周边镇街众多群众“打卡”体验。
2023年“五一”期间,在黄牛埔水库碧道湿地公园段,游客明显增多。随着生态环境好转,户外体验、户外露营成为热潮,市民游客体验亲子骑行、散步欣赏美丽风景,还有不少游客在草坪上野餐、露营,感受微风拂面,体验休闲时光。据统计,“五一”期间黄牛埔森林公园吸引近3万人次打卡,环形悬索桥、景观瞪望塔等新景点刷屏黄江“朋友圈”。
黄江拥有丰富的人文文化以及“人造一半、天造一半”的自然优势。最近两年,黄江加快对公共文化空间进行提档升级,从美术馆、科技公园、党史公园等“四园四馆”相继建成,到村史馆、小广场等77个公共文化空间相继启用,一批高品质文化场馆遍布黄江各地。随着广大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空间的需求日益强烈,这正契合了现代人休闲旅游的需求。
从系统化整治河涌水污染问题,到持续推进“一河两岸”工程,再到全面推进“公园城市”建设……这些转变说明,打造高品质的城市环境已经成为黄江的主动追求。未来,这样的行动,将更加扎实而坚定。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让生态美成最亮底色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黄江作为制造业强镇,突出“绿美”引领,坚决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充分展示了黄江建设生态文明的坚定信心。
记者获悉,黄江将以林长制为抓手,全镇村(社区)、镇林场全部落实专人专责,形成“林有人管、事有人做、责有人担”的网格化管理格局。积极构建镇村两级林长责任体系,设置林长公示牌49个,确定镇级林长17人,村级林长15人、基层监管员15人、专职护林员48人,建立起以“一长两员”森林资源源头管护网格化机制。将护林、护湿地、野生动植物巡护一并纳入考核范畴,落实一线巡护责任,推进镇、村、护林员三级网格对各自然保护区实行全天候、全覆盖的常态化监管。
同时,着力打造黄牛埔森林公园示范点。以“生态与城市融合,自然与人文共生”为理念,全力打造绿道建设的标杆。形成全长17公里的集生态保护、观光游赏、水上娱乐、居住休闲、文化展示、自行车运动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山水景观光带。
接下来,黄江计划将长龙客家文化陈列馆与原“河山画会”场馆联合打造成黄牛埔美术馆,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追求;在黄牛埔森林公园南入口,增设儿童游乐设施、健身设施、篮球场,升级改造停车场、重塑周边绿化,打造一个多年龄段集聚休闲锻炼、娱乐、文化于一体的广场活动空间,让市民有更多宜居、宜乐、宜游的好去处;计划在黄牛埔森林公园沿水库建设亲水平台、亲水栈道和驿站等设施,完善观光游赏、休闲健身功能。
黄江作为东莞连接深圳的“南大门”,加快营造符合深莞融合发展的生态环境,在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黄江将一如既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生态美将成为黄江高质量发展的最亮底色。
来源:东莞时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