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农业年鉴
2008年东莞市农业农村工作
【概况】
2008年,东莞市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农业农村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农业总产值(当年价)25.53亿元,比上年增长27.79%;农民人均纯收入12328元,全省排名第一,增长6.22%。
【种植业概况】
2008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畜牧业概况】
2008年受猪肉价格上涨等因素刺激,畜牧业生产有所回升。年末生猪存栏19.5万头,比上年增加120.09%,全年生猪出栏25.91万头,比上年增长29.55%;“三鸟”年末存栏184.61万只,比上年增加0.54%,上市575.95万只,比上年增加69.40%。畜牧业产值5.32亿元(当年价),比上年增长38.54%;肉类总产量2.41万吨,增长18.71%。
【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推进】
2008年,全市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1家,市级3家,有4家企业未通过市农业龙头企业认定评审,被取消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称号。至2008年底,全市共有18家农业龙头企业和23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4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2008年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26.3亿元,市场交易额97.6亿元,总资产17.08亿元。全市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10.8万户,其中市内农户1.15万户;帮助农户增收2.86亿元,户均增收2648元。为进一步适应新时期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发展的需要,修订出台了《东莞市农业龙头企业申报认定与监测管理办法》,2008年共为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发放贷款贴息资金775万元,其中省下拨125万元。
【农业救灾复产成效显著】
受年初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和“6.
【农产品质量工程有效推进】
东莞大力实施农业名牌带动战略,以创名牌产品、农产品质量认证、标准化生产为主要手段,推进农产品质量工程扎实开展。2008年,全市有4家企业4个产品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 2家企业2个产品通过复评。有2个生产基地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4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4个产品通过有机产品认证。至2008年底,全市有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25个、无公害产地16个、无公害农产品45个、绿色食品26个,有机产品8个。
【农业信息化加快推进】
东莞市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完善东莞农业信息网,建设农村信息服务点,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等措施,促进农业信息网络进一步向基层延伸。2008年,东莞农业信息网获得中国农业网站100强称号,网站全年发布文字信息9439条,农产品市场行情7万多条,日均发布图文信息26条、市场价格信息200多条,有100多条原创信息被不同媒体转载,其中《莞蕉区拟建高效农业示范基地》被新华网转载。网站设立了万江、塘厦、高埗等11个镇街子网页和27个村级服务点。农村装设电子触摸屏23台。东莞完善了“
【农业科技硕果累累】
2008年,东莞市大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科研攻关方面,农业局系统共有8个项目通过省市科技成果鉴定,获省农技推广三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专利金奖1项,共有5个科研项目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科技服务方面,2008年共举办各类农民培训班238期,培训农民1.8万人次,发放资料8.9万份。农机服务方面,拖拉机驾驶员培训正式实行社会化,东莞鸿泰农机经营部被省农业厅核准为我市首家具备《拖拉机驾驶培训许可证》的培训机构,全年共培训拖拉机驾驶员214人,核发拖拉机驾驶证214个。
【整顿规范农资市场】
2008年,东莞市农业局按照国家和省的部署,以实现“保质量、保安全、助奥运”为目标,采取集中行动和常规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在春耕、秋种、重大节假日及奥运期间,开展农资打假、农药肥料专项执法检查、兽药饲料三聚氰胺监督检查和夏季百日行动等一系列行动,大力整顿农资市场,实现农资市场经营规范、有序。2008年全市共出动市、镇执法人员1534人次,检查农资企业773家次,立案查处不法案件7宗,查获一批违法生产和经营的农资产品,货值880元,其中种子
【建设10个现代标准农田项目】
2008年12月,市政府出台了《东莞市现代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至2013年全市要建成15万亩现代标准农田。2008年全市共有10个现代标准农田建设点动工,分别选址在麻涌镇南洲村、华阳村、欧涌村、东太村,沙田镇稔洲村,高埗镇保安围村,中堂镇湛翠村、中堂村、槎滘村,石碣镇沙腰村。建设面积共7118.4亩,投入建设资金1973.54万元,其中市财政投入1125.37万元,相关镇、村配套848.17万元。
【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测体系】
2008年,东莞市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办公室继续开展农业环境质量监测,在完善25个耕地质量监测点的基础上,农业环境监测点增加到57个,遍及28个镇街,其中农田土壤监测点31个,农用灌溉水监测点17个,农区空气监测点9个,质量监测测定指标扩展为45项。与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合作,研究环境质量变化规律,对监测区域环境质量做出定量分析,提出改善环境质量的途径和综合防治污染的措施;正式启用了东莞市农业环境质量信息管理系统,进入该系统,可以直接查询全市各镇街土壤、空气和水质等农业环境数据,逐步实现农业环境质量监测信息系统的网络化、智能化。
【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
2008年是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巩固深化年,全年市镇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共检测蔬菜样本55.67万份,检测生猪肉品及生猪尿液样本25.03万份,检测数量均居全省第一;蔬菜农残、生猪“瘦肉精”检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7.30%、99.91%,创历史新高。全年没有发生因药物残留引起的蔬菜、肉食中毒事件。同时,大力实施产销联建制度,推进异地供莞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截至2008年,发展定点生猪供莞基地110家,合作市县27个,年可供应生猪710万头,是东莞年消费量的2倍。出台《东莞市活猪储备方案》,建立大型农批市场主要农产品供求信息报送机关,保障有效供应。制定《东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落实生产环节建立田头档案及签订安全生产协议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机制等制度。
【动物卫生视频监控系统开始试点】
东莞动物卫生监督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于2008年4月试点建设,9月份完成了莞城屠宰场的机器安装并开始调试运作。试点成功后,将在全市32个镇街的重点场所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形成监控网络。通过视频实时监控,实现监控从生产到屠宰、批发环节的无缝衔接,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弥补检疫检测监管人手不足、场所分散等方面的缺陷,实现对人和畜禽24小时全方位监控。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008年,东莞市继续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全年市财政向11个欠发达镇发放扶贫借款6.5亿元,支付贷款贴息1.08亿元;为47个欠发达村办理借款2.35亿元,支持建设工业厂房和宿舍46.73万平方米,建设综合市场或商业设施9.
【首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挂牌运作】
【农业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
2008年,东莞加快10个市级农业产业园建设。其中中堂、桥头、寮步、东坑和市现代农业科技园等5个园区已基本完成首期工程建设,6600亩功能区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市、镇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61亿元,其中2008年投入0.89亿元,累计建成水泥机耕路
【农经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
2008年,东莞制定了《东莞市农民集体所有土地收入款项管理若干规定》和《关于加强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合同管理的意见》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收入款项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制度,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有31个镇街正式出台了审查制度文件并具体实施,有31个镇街549个经联社和1913个经济社开设了土地款银行专用账户。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八镇百村”示范工程顺利通过了省验收。全年累计审查农村重大事项6585宗,涉及金额90亿元,完成585个村小组的常规审计和24个村级下属单位的专项审计。
【村均集体总资产超2亿元】
2008年,东莞市村组两级集体总资产1134.99亿元,比上年增长4.26%,占全省同级总资产近四成,村均集体总资产达2.04亿元,首次突破2亿元;净资产859.71亿元,增长4.69%;资产负债率24.25%,下降0.32个百分点;集体经营总收入141.02亿元,增长0.59%,经营纯收入77.68亿元,比2007年减少5.04%,是自1989年使用纯收入核算指标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净资产超亿元的村260个,增加8个,纯收入超千万的村242个,增加2个。
【市农技中心更名为农技管理办公室】
经市编委同意,
【市种子站更名为市种子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