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秧大棚种番茄,盘活资源增效益

近日,中堂镇潢涌村的水稻育秧大棚内一片绿意盎然,一排排番茄苗长势茁壮、排列整齐,与棚外金黄稻田相映成趣。以往育秧结束后便闲置数月的大棚,如今在市农科中心科技特派员的技术赋能下,通过“育秧-番茄”轮作模式,让闲置的大棚“忙”起来,实现“空间不闲置、时间不断档、效益最大化”的资源高效利用。
育秧大棚是水稻生产的重要保障设施,但其使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移栽水稻秧苗后,大棚便会处于长达数月的闲置状态。“这么好的设施空着,不仅是资源的浪费,也让种植户的投入成本难以快速收回。”市农科中心科技人员感慨道。经过反复研究轮作方案,利用大棚育秧结束后的“空窗期”种植番茄,这一做法能够巧妙地将两个生产环节无缝衔接,让原本只服务一季的设施创造出两季的经济效益。
利用育秧大棚种番茄并非简单的“见缝插针”,其中离不开农业科技精准支撑。“首要解决的是茬口衔接问题。”市农科中心科技人员讲解道,“我们筛选并推广了生育期短、抗病性强、市场效益好的番茄品种,确保在秧苗移栽后能迅速定植,并在下一轮育秧开始前完成采收,互不干扰。”其次,考虑到番茄种植和水稻育苗对地面有不同要求,为避免产生冲突,番茄种植采用可移动槽式无土栽培种植方法。番茄收获后,将种植槽移走即可进行水稻育秧。同时,无土栽培还具有节水、节肥、减少土传病害等优势。
“一棚两用”模式不仅提高了设施土地的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出,同时探索出节本增效、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路径。通过摊薄设施农业建造成本,激发了农户使用和维护现代农业设施的积极性,形成“以棚养棚”的良性循环。除种植番茄,农户还可种植辣椒、黄瓜、西瓜和南瓜等品种。目前,大棚内番茄长势良好,第一批果实有望在12月初成熟上市,为种植户带来双重收益。
供稿:市农科中心



用户登录
无障碍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388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