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逝的牵牛
牵牛花,是旋花科牵牛属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花腋生,单一或通常2朵着生于花序梗顶,花冠漏斗状,有蓝、绯红、桃红、紫等各种颜色。它的生命力顽强,对土壤要求不高,耐热,耐旱,耐潮湿。花期一般是6-10月,藤蔓爬越栏杆、墙壁,花朵绽放时,大片大片地盛放,绚烂之致。但是它单朵开放的时候只有一天,早晨开放,夜晚就旋即凋谢,美丽之短促,不禁让人珍惜时光的短暂美好。
传说牵牛花是织女在天庭滴下的相思泪,宋代林逋山《牵牛花》写的就是这样的故事:“圆似流钱碧剪纱,墙头藤蔓自交加。天孙滴下相思泪,长向深秋结此花。”牵牛花在早晨开放,秦观的《牵牛花》就描画了它“向晓”而开的特点:“银汉初移漏欲残,步虚人倚玉阑干。仙衣染得天边碧,乞与人间向晓看。”日照变色,是牵牛花的另一大特性,据说是因为牵牛花体内的花青素在酸性和碱性环境里呈现的颜色不同,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牵牛花体内液体酸碱性也会产生变化,从而呈现出不断变幻的色彩。正如杨万里那首将牵牛花描绘成一个头戴斗笠的美丽女子的诗句:“素罗笠顶碧罗檐,晚卸蓝裳著茜衫。望见竹篱心独喜,翩然飞上翠琼篸。”白天还穿着蓝色的罗裳,晚上就换成了红色的纱裙,如此灵动俏皮。
说起牵牛花,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它同为梅兰芳与齐白石两位大家所爱。
梅兰芳种牵牛是从去过一次日本开始,梅大师从日本带回几十个品种,种了满院。牵牛花是梅兰芳最爱的花。他说牵牛花俗名“勤娘子”,并不是懒人所能养的,每天早上,他会和牵牛花比谁起得更早,和小喇叭比谁的嗓音更高。
而且梅兰芳在种植和欣赏牵牛花时,悟到了许多色彩原理,他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一书中有一段这样写道:
“有一次我在花堆里细细欣赏,一下子就联想到我在台上,头上戴的翠花,身上穿的行头,常要搭配颜色,向来也是一个相当繁杂而麻烦的课题。今天对着这么许多幅天然的图案画,这里面有千变万化的色彩,不是现成摆着给我有一种选择的机会吗?它告诉我哪几种颜色配合起来就鲜艳夺目,哪几种颜色的配合是素雅大方,哪几种颜色是千万不宜配合的,硬配合就会显得格格不入太不协调。
我养牵牛花的初意,原是为了起早,有利于健康,想不到它对我在艺术上的审美观念也有这么多的好处,比在绸缎铺子里拿出五颜六色的零碎绸子来现比划是要高明得多了。中国戏剧的服装道具,基本上是用复杂的彩色构成的。演员没有审美的观念,就会在穿戴上犯色彩不调和的毛病,因此也会影响剧中人物的性格,连带着损坏了舞台上的气氛。我借着养花和绘画来培养我这一方面的常识,无形中确有了收获。”
而国画大师齐白石喜爱牵牛花,就是受到好友梅兰芳的影响。
自古至今画牵牛花的画家非常少,齐白石却把牵牛花画出了神韵。齐白石一生非常爱画牵牛花,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画,一直画到去世,一生留下的牵牛花画作大致有几十幅。
在梅家见到花大如碗的牵牛花以后,每画牵牛花,齐白石多以梅家牵牛花为“模特”。在赠给梅兰芳的一副牵牛花上,齐白石赋诗云:“百本牵牛花碗大,三年无梦到梅家。”
两位大师爱花,一个将花入戏,一个将花入画,向我们展示了他们最顶级的热爱方式。
到了秋季,花谢后结出的果实,则是一味中药——牵牛子。牵牛子又称二丑(黑,白丑),作为药用,始载于《名医别录》。
关于名称的由来,《名医别录》说是因为“此药始出田野人牵牛谢药,故以名之。”《本草纲目》说是因为“丑属牛”,所以名为二丑,表面灰黑色者称黑丑,淡黄色者称白丑。古时医者据其五行属性(黑者属水,白者属金),认为白者入肺,除上焦湿热,黑者入肾,疗下焦肿满。
但《本草新编》说“虽有黑白二种,而功用则一”,朱良春老先生也认为黑白丑二者功用一致,不必强为区分。《中药学》里也说同等使用,故现在都属于一个功效,并未严格划分。
采集是在秋季果实成熟,果壳未裂开时,将全株割下,晒干以后,打下种子,除去杂质以后将种子晒干。炮制时将牵牛子置锅内加热,炒至微鼓起,取出放凉。
牵牛子种皮坚韧,难以磨碎,故研粉时取头次研取的粉末(习惯称“取头末”),筛下的皮麸弃去不用。牵牛子味苦,辛,性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它的气味辛辣,久嚼雄烈,近代著名医家张山雷曾经尝试过,尝试以后说“惟其皮稍有辛味。所谓有毒也在皮部。古人凡用末子,均称只用头末,正以其皮粘韧,不易细碎,只用头末,则弃其皮,而可无辛莶之毒”,同时代的著名医家冉雪峰也同意此说法,并说前人总说牵牛子辛辣,所以性温热,经过张山雷这一番试验后,“牵牛真正之性味,真正之功能,可了然矣。”并总结“牵牛苦中有辛,而以苦胜,故曰苦寒。辛则开泄之功为多,苦则降泄之功为多”。
牵牛子苦寒沉降,可以用来治疗食滞痰结、二便不利属实证者。张山雷说它“善泄湿热,通利水道,亦走大便”,也就是它能泻下,又能利尿,使水湿从二便排除,多用来治疗水肿,腹水,诸水饮病。
张子和在《儒门事亲》记录:“病水之人,如长川泛溢,非杯杓可取,必以神禹决水之法治之。”所以用禹功散(黑丑头末、茴香,以生姜汁调服)行气消肿、逐水通便。张子和还用导水丸(大黄、黑牵牛、黄芩、滑石)来泻水湿止肿痛。
60年代,贵阳有位卢老太太,就是用黑白丑粉配生姜汁、红糖、大枣泥蒸饼治疗肾炎水肿,消肿的效果特别快,当时中医界几乎无人不知卢老太太验方者,后来还做成卢氏肾炎丸,治疗慢性肾炎水肿及肝硬化腹水。
牵牛子可以消积通便,治疗食积便秘:《本草衍义》用牵牛丸(牵牛子、桃仁为丸)“治大肠风秘壅结。”章次公曾拟“灵丑散”(黑牵牛、五灵脂等分研末,每服3-6克,日2次)治疗食积腹胀撑痛,后来又被朱良春借鉴,用来治疗饮食积滞、腹胀腹痛、便秘火泻下不爽,效果很好。
《本草纲目》还记载用牵牛子来治疗面上粉刺、雀斑之说,以黑丑末兑入面脂药中,每天用来洗脸,可以治疗粉刺(圣惠方);又有将黑丑末,用蛋清调好,涂在脸上的配方,可治雀斑(摘玄方)。
牵牛虽然效果很好,但是仍要注意:大剂量的牵牛子,对胃肠有直接刺激,可以引起呕吐、腹痛、腹泻于粘液血便,还可能刺激肾脏,引起血尿,严重者还会损伤神经系统,发生言语障碍、昏迷等。所以不能长期服用,中病即止,体质虚弱的人,以及孕妇忌用。
古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的本草药物的功效作用,在现代药理的研究下,也为它们提供了现代科学的依据。牵牛子苷在肠道内遇到胆汁及肠液,分解出来的牵牛子素,可以刺激肠道,增强肠道蠕动,有强烈泻下作用。牵牛子在体外对猪蛔虫有一定驱蛔作用。
牵牛子还能驱虫,因为它的泻下之力,有利于虫体排出。牵牛子的泻下利水作用较寻常利水药如茯苓、泽泻、木通等药物都要强,看似柔弱美丽的花朵,竟然也蕴藏着这么大的能量,不由得感叹自然界的神奇。
作者:吴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