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游木龙
农历五月初七和初八,是常平镇横江厦村民们进行旱木龙巡游的日子。这两天是横江厦人欢庆的节日, 每年此时,外出打工者、乔居外地者,都会不约而同地回到横江厦村,回到追随着旱木龙巡游的队伍中,回到祖辈古老的精神世界里。
在横江厦村,整个旱木龙巡游工作都是“神手们”来担任。初五初六这两天,担任今年巡游的十二个“神手们”就集中在一起,分别从上一年存放在上围和下围两个自然村的“宗祠仓堂”里,拿回用香樟雕成的一公一母两条木龙,“请”到村里的祠堂安放。到了初七这一天,村民们则焚香沐浴,穿着打扮,聚集一起,在长者的带领下,敬神拜祖,祈求平安。上午十时左右,由六个壮汉分三人一组,两人抬龙头,一人舞龙尾,每组各抬一条木龙,由神桥引路,顺时针沿着村边大路,绕着村子巡游一圈,用时约为两个小时。巡游队伍一路敲锣打鼓,燃炮鸣铳,欢声笑语。回到祠堂前,两龙必有“趣斗”,因为在巡游时,人多路窄,两龙争风,略有不服,所以到了庙前地平开阔,两龙便开始斗起来,众人争上前围观,此时便是巡游的压轴戏。在村民们围观之下,两龙有时会从“趣斗”变成“恶交”,好在有十二名“神手们”拉开相劝,才相安无事。次日,巡游还是按着昨天路线反时针再巡游一圈,然后,木龙归位存放,一年一度的旱木龙巡游到此结束。
横江厦旱木龙巡游应来源于“扒龙船”。从地理和村名来断,“厦”是粤语的“下”,横江厦就是在横江的下边。早年村边还有一条大江,每年五月村民都有扒龙舟的习惯,然而沧海桑田,无龙船可扒,但村民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方式不变,于是演风成俗,龙舟上的龙头就变成了木龙,扒龙船就变成旱木龙巡游了。旱木龙巡游既有“扒龙船”的部分又有“舞龙”的部分,“扒龙船”的部分是敲龙舟鼓、打龙舟锣,吃类似龙舟饭的“荷包饭”。而“舞龙”的队伍则是戴“舞龙帽”,凡舞旱木龙十几个人,衣服可以自备,但每个人头上戴的那顶漆了桐油的竹帽是必须统一的,它就是舞龙戴的竹帽,加上旱木龙头上插着的两只鹿角,就更接近舞龙龙头的形状了。
整个旱木龙巡游中“神手”的诞生、义务、责任和报酬也是非常独特。横江厦凡结过婚的男子,都有当一次神手的机会,但每人一生只能当一次神手。当年结婚的男子必须到祠堂里排队报名当“神手”,而每次巡游只取十二名。村子大、人口多,当年当不上的,只好等下一年。神手的义务是抬神像和维持巡游的秩序,并负责煮“荷包饭”给抬木龙的人吃。而早些年神手们的报酬和现在却是大不相同,那就是——让他们检拾两天全村里所有的猪粪用作有机肥料。
横江厦的旱木龙巡游极具民俗性、仪式性和群体性。每个村民都以能参加巡游为荣。每到这一天,在外地工作的本村人都要赶回来参加,甚至在香港和国外的本地人也会如期而至。这一天,也是人们相互交往,交流,共量发展的大好时机,成了约定俗成的节日,一直至今。如今旱木龙巡游已经加进了更多的元素,如醒狮表演等,但其祈求幸福,彰显力量,团结向上的文化内涵不变,是祖先留下来的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