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の花》中的艺术、科学、历史和文化
作者简介:倪根金,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副主任委员,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所长、教授。
在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特藏书库里珍藏有一套百余年前日本出版的《四季の花》。记得1999年11月上旬华南农业大学90周年校庆时,应我们邀请来访的日本著名农史学者、日本流通经济大学教授原宗子博士在访问农史研究室参观特藏书库时看到这套比华农校史更早的日本图书,当时她立即激动起来,双手一合说,我要以万分景仰的心情观看。其恭敬之态让陪同的中国同行为之动容。此后,凡来农史研究所特藏书库参观的学者或领导见到这套花卉图书,都为它维妙维肖的画面、绚丽如新的色彩所吸引,有的建议翻印出版,特别是出版界的朋友,如著名摄影家、中国摄影出版社赵迎新社长就提出合作出版的意向。
《四季の花》诞生于日本这个国度是有其历史传统和必然性的。众所周知,日本的大和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和吸收的民族。从上古开始吸收中国“渡来”的东西。从唐代起,日本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强盛,就向中国的长安派遣大量留学生、留学僧,学习和引进中华文化。从汉字、汉方到和服来看,中国文化的影响不言而喻。大和民族又是一个善于改进的民族,来自外族的东西,它很少照抄照搬,而是在引进的基础上改造、改进,创造出合适自己的东西,充满了他们自己的民族特色。这一点,可以从日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上体现出来。同时,日本有自己特有的四季变化特色,有自己特有的植被。他们将对季节变化的认识与植物变化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大和民族特有的四季之感。这种四季之感,是日本民族感情的一部分。脍炙人口的《四季歌》和《北国之春》都是这种感情在文艺作品中的体现。《万叶集》、《古今和歌集》更是体现了大和民族花与季节感的关系。在这样的季节感的驱动下,在引进古代中国画《四季花鸟图》等同类作品的基础上,日本画家创作出大量有季节感的花卉类画作。此类作品一直在发展,且形成了他们自己的民族特色。《四季の花》是这些作品中重要的一部。
《四季の花》画册初版于日本明治四十一年(1908),由京都芸草堂出版。全书经折装,多色套印,十册。之后又有再版,据我们所见,有1967年版,1980年版、2006年版,其中1980年版增加了日本农学家、京都大学教授塚本洋太郎博士的解说,册数亦因此增加到十一册;而2006年版则改为上、下二册本,出版社也换成青幻舎。
画册收录三位十八、十九世纪日本著名画家的花卉作品,即日本江户时代著名画派琳派代表人物酒井抱一、铃木其一和中野其明。
酒井抱一(日本宝历11年7月1日-文政11年11月29日,即公元1761年8月1日-1829年1月4日),江户时代后期的画家、俳人,僧官为权大僧部。本名忠因,幼名善次,通称荣八,字晖真。另有屠牛、狗禅、村、雨华庵、轻举道人、庭柏子、居、枫窗等号。出生于神田小川盯,姬路藩主酒井忠指示的次子,宽政9年(1797年)西本愿寺出家,他师承尾形光琳,尾形光琳被誉为江户琳派的始祖,其所创琳派以雅显著,把俳句的韵味融入画中,使图画充满诗情。酒井抱一广泛搜集尾形光琳绘画,收集出版《光琳百图》《尾形流略印谱》。酒井抱一作品有“夏秋草图屏风”“月秋荤图屏风”“十二月花鸟图”“四季花鸟图屏风”等。
铃木其一(日本宽政7年-安政5年9月10日,公元1795年-1858年10月5日),江户时代后期画家。酒井抱一最著名的弟子,也是其衣钵的继承者。讳元长,字子渊,号其一。创作有《风神雷神图隔扇》、《朝颜图屏风》等作品。他的作品突出体现了面向近代的都市革新变化以及充满理智的装饰性,被视为近代日本画的先驱画家。
中野其明(日本天保5年-明治25年,公元1834年-1892年),幕末至明治时代的画家,别号是方琳堂,晴々斋。铃木其一的门生。明治维新以后他在内务省供职,在“内国绘画共进会”展览上展出作品,为明治宫殿描绘关于杉树的屏风画。另外他曾对酒井抱一的《尾形流略印谱》进行增补,并出版刊行。作品有《人物》、《秋草二月》等。
这个所谓琳派(りんぱ)是桃山时代后期兴起活跃到近代,使用同倾向表现手法的造形艺术流派。由本阿弥光悦和表屋宗达创始,尾形光琳、干山兄弟发展集大成,之后由酒井抱一、铃木其一在江户确立。也称做“光琳派”。这个画派以大和绘的传统为基盘,拥有丰富的装饰性和设计性,以绘画为中心,统括书法、工艺的总合性。创作特色是使用金银箔作背景、大胆的构图、反复使用型纸的图案、“溜込”的技法等,追求典雅、华美的艺术表现,题材多为花木、草花。与狩野派、圆山·四条派等并称江户时代的重要流派。琳派对欧洲的印象派,以及现代的日本画、设计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琳派,特别是酒井抱一、铃木其一、中野其明对清末民国中国绘画也产生一定影响。当时,中国美术界的精英,面对欧美世界种种新的审美趣味和造型观念,面对一衣带水日本画界的繁荣,痛感中国传统文化的凝滞与陈腐,寻找美术图强创新之路。据当代学者统计:从陈师曾留日的1902年算起,至1949年进入低潮,前后共47年。在这段时间去日本留学的中国著名美术家多达300人以上,包括被誉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开拓者的陈师曾、李叔同、高剑父、高奇峰、刘海粟、徐悲鸿、潘天寿、丰子恺、张大千等大家,他们或到日本留学或进行考察。李叔同亦记载“吾国女子留学日本入私立女子美术学校者,多至三十余人”(李叔同:《心与禅》,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63页),至于东京美术学校(今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一校更多达134人(张少君《西学东渐中中日美术交流与发展之反思》,《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日本成为近代接受中国美术家最多的国家。故有学者指出:在近代中国绘画创作、中国画发展、美术展览形式的出现、美术教育的起步,乃至岭南派画的产生等方面,无不存在“日本模式”的影响和痕迹。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高剑父,先学画于居廉,后东渡日本入东京帝国美术学校攻画,接受长期、系统的素描、色彩训练,特别是与日本画家山本梅崖等人接触,大开眼界,接受日本艺术精髓。“例如《憔悴》甚至明显地存在模仿江户时代画家铃木其一的某些作品的痕迹”(李伟铭:《传统与变革:中国近代美术史事考论》,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39页)。另在高剑父存世名作南瓜画中,一方面瓜叶用日本排笔大写意地挥洒而成,与瓜和花朵的细致形成对比。另一方面吸取了日本画的渲染法,用淡墨与浅朱磦烘染底色,把空间感和气氛表现出来。陈之佛毕业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工艺图案科,其工笔花鸟画不论其表现形式、创作手法、格调意境均受到日本画的影响。故2006年中国学者庞鸥在日本东京国立美术馆举办的“若冲江户绘画”展览中见到光琳派酒井抱一作品《十二月花鸟图》时,“始知日本花鸟画对于陈之佛工笔花鸟画的影响远甚于中国传统工笔花鸟画对其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来自强烈的装饰感,丰富的色彩,还来自具体的形貌构成与审美取向”(庞鸥:《近代中国画创作中的“日本主义”倾向——以傅抱石仕女题材画与陈之佛工笔花鸟画为例》,傅抱石研究会编著《傅抱石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因此,《四季の花》画册不仅对我们了解日本江户时代绘画史,尤其琳派的花卉创作的成果、风格和特色多有帮助,而且有助于发现近代中日绘画交流的若干事实和影响。
《四季の花》画册对研究日本花卉史和植物传播史也是有所帮助的资料。日本属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多样,山地和丘陵多,森林覆盖率高,南北纵跨25个纬度,达3500公里,这使日本植物种类繁多,据统计日本本土生长着约5560种植物,其中约有1950种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为日本本土原生植物。而且日本民族重视并善于向外学习、吸收,不断从中国、亚洲、世界各地引进各类植物。丰富的植物世界为重视自然的日本艺术家提供了不尽的创作素材,这是画册创作的坚实基础。画册收录481种日本花卉植物,这个数字在现代之前创作的花卉画册中属于较多的,尽管与中国古代植物学著作插图最高水平的《植物名实图考》在图片数量上存在差距,科学性也没有其强,但胜在彩色,绘制得栩栩如生,让我们对一、二百年前这些生长在日本本土花卉的原始面貌和形态形成直观、生动的认识。画册也绘有许多外来的花卉:如来自中国的瑞香、海棠、白木莲、荷包牡丹、芍药、鸡冠花、凌霄、山茱萸、六月雪、打破碗碗花、剪秋萝、建兰、使君子等几十种;来自西亚、印度的虞美人、金盏花、凤仙花、茼蒿、刀豆,以及经中国传入的夹竹桃、素馨、牵牛花、茉莉、水仙、石榴等;来自欧洲的竹叶百合、金雀儿、红花、黄水仙、酢浆草、羽衣甘蓝、梅花草、欧锦葵、赛南芥等数十种,以及近代传入的现代月季;来自美洲的龙船花、向日葵、待霄草、西番莲、马蹄莲、百日菊、长春花、醉蝶花、大丽花、马缨丹等。特别有意思的是,一些传入不久的外来花卉就在画册上“立此存照”,如美洲花卉朱顶红,据文献记载,短筒朱顶红在弘化年间(1844-1847年)引进日本,另一种被视为朱顶红的孤挺花于明治(1868- 1911)初年引进。现代月季是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由中国传至欧洲,然后在1867年由法兰西人La France选育出世上第一个现代月季,随后园艺家把中国月季与其它蔷薇植物杂交繁育出成千上万的现代月季品种。可见这些花卉刚引进就进入画册画家的视野,它为学者研究花卉传播史留下确凿可靠的证据。
基于这套画册的科学、艺术和学术价值,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所载花卉进行植物学、园艺学、美术学、历史学、文化学等方面考释和解读,使之成为一部充满科学知识、艺术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化知识的专业与普及相结合的精品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