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沙鱼丸:传承百年的东莞美食记忆
冬去春来,大寒一过,新的一个轮回,就将开始。
在东莞高埗冼沙村黄银弟和父亲的鱼丸店,迎来了一年里最繁忙的一个月。
用黄银弟的话,去年的这个时候,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一睁眼是鱼丸,睡前也是鱼丸。黄银弟的父亲,黄淦林,冼沙鱼丸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年过古稀,全手工制作鱼丸已经四十多年。几十年来,林叔的冼沙鱼丸,已成为高埗人节日里必不可少的美食。
一代代传下的鱼丸,味道是灵魂
要追溯起高埗冼沙鱼丸的历史,则不得不提高埗和冼沙村的地灵人杰。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个鱼米之乡的好地方。而早在明清时期,冼沙村人就开始将鲮鱼肉剁碎,加入调味佐料制成“鱼球王”端上了餐桌,老少咸宜皆可品尝。
后来,大约到了清朝雍正年间,有姓冼的渔民在做“鱼球王”的基础上作了改进,将鱼肉去皮、去骨,将鱼肉剁成肉浆拌入调味料,并制成了冼沙鱼丸。
至此,冼沙鱼丸渐渐在冼沙村,在高埗流传了起来。人们也因此研究起关于鱼和鱼丸的N种吃法。而随着时代的变革和进步,冼沙人也渐渐意识到,自己的鱼丸有多么独一无二,于是开始在市场流通和在一代代人中传承。
林叔就是这样,在一代代的传承之中,接过了父亲手中的衣钵。从小,他就跟着父亲黄桂容学习鱼丸的制作手艺,街坊们凡品尝过他亲手制作的鱼丸,无不赞叹连连。
上世纪八十年代,林叔更是自己承包鱼塘自养鲮鱼,从根源上让鱼丸的风味更为鲜美独到。
2010年,冼沙鱼丸被列入东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林叔也在七年后,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冼沙鱼丸的代表性传承人。四十多年的岁月变迁,东莞、高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鱼丸的制作灵魂却依然不变——手工制作。女儿黄银弟说,唯有保证精确的手感,才能保持住这么多年来冼沙鱼丸的味道和精髓。
来源:文化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