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阿姨不简单!加了沙姜的手裹万江水蛇涌粽,你尝过吗?
随着端午的临近,粽子成为应节热品。也许你正打探哪里的粽子好吃,恰巧就有一群人正为制作好吃的粽子而忙碌起来。
她们是家住万江的“肥阿姨”和她的姐妹们。她们年龄最小的60岁,最长76岁,但平均每小时裹110个粽子的速度,就连“后生仔”们都自叹弗如,她们热爱聚在一起的裹粽时光,她们裹粽时的神情依然青春洋溢,也正因为她们的付出,在工业生产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还能吃到万江水蛇涌的手工粽。
故事:
裹粽让村里阿姨们找到价值和成就感
近日热播的《寻味东莞》纪录片的第一集,就详细介绍了东莞多款不同特色的粽子,小记也寻访着坊间手工粽的香味,找到了位于万江胜利赵屋村的“肥阿姨”和村里的姐妹们。
见到她们时,她们正忙着裹粽。手里娴熟地操作着每个动作,脸上流露出认真的神情,仿佛时间都静止了,她们沉浸在自己裹粽的世界里。
“肥阿姨”原名陈群娣,今年71岁,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因为身材在同龄人中稍胖,姐妹们都喜欢这样称呼她,但她丝毫不介意。现场的晚辈向记者介绍,“肥阿姨”在保证粽子品质和品相的基础上,一小时平均能裹120个粽子,这样的记录许多晚辈都达不到,因此她的名号在村里小有名气。
和她一起裹粽的姐妹们分别是76岁的惠女姨、65岁的琼姨、60岁的球姨和嫦姨,就是这支平均年龄超过65岁的阿姨裹粽队,创造了让人惊讶的数据——每天手工裹制上千个粽子,从上个月底到现在已经手工裹粽超万只。
据琼姨介绍,每当端午前期大家就会聚在一起裹粽,除了给亲友家人留足过节吃的粽子外,其余主要卖给企业作为员工福利。
琼姨说,“姐妹们能聚在一起,最高兴的事是听到有人夸我们的粽子好吃,又来买,赚钱和做生意都是其次。”一旁的嫦姨赶紧打断并补充道:“不能骗人!赚钱还是要稍微有一点的,好吃又能稍微赚一点,大家干劲足!”其他人纷纷笑着表示赞同。
看着母亲爽朗笑开了的样子,“肥阿姨”的儿子赵生向记者表示,阿姨们通过裹粽这件事给自己带来了价值和认同感。平日里没这么忙时,几位阿姨走动得少,“肥阿姨”的精气神都没现在这么好,现在虽然忙,有时连喝茶都只能匆忙应付一两口,但她们依然每年都期待着这个节点,希望通过自己熟悉的手艺让更多人吃到她们做的粽子,粽子获得社会的认可,而她们也从中获得了更多满足和欢乐。
几位阿姨都表示自己从小就会裹粽,主要是向自己的母亲学习,这一裹就坚持了一辈子,如今自己也为人母、有了孙子孙女,这门传统裹粽的手艺又影响了晚辈们。
琼姨的媳妇小薇告诉记者,自己在嫁来该村之前不会裹粽子,但是在婆婆的影响和带动下开始帮手和学习,就连刚满4岁的女儿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帮着清洗粽叶,有模有样学裹粽。
特点:
米和馅料都加炒香的沙姜 味道更清新
据小薇介绍,阿姨们裹的粽子是万江这边最有名、且传统悠久的水蛇涌粽子。这种粽子的特点是,较之道滘粽口感偏甜,阿姨们裹的且口感更加弹牙。
但最大的特点是,这款粽子里无论是米,还是馅料,都要加入炒香的沙姜,这种制作在东莞的其他镇街比较少见。追究加入炒香的沙姜的原因,大家一致认为这可能给粽子带来更清新、提鲜的风味和口感。
粽子的调味配方则是阿姨们独有的,没人能完全效仿,全凭她们经验积累和调整。但是也能个性化定制,例如,传统的馅料肥肉多,可根据客人需要改为瘦肉或者牛肉,糖、油也能根据需求增加或减少。
制作:
柴火煲煮6小时 煮好立马凉水过冷
水蛇涌粽的外貌保留了传统万江水乡粽的长方锥体,馅料则主要加入蛋黄、白糖、绿豆、肥肉等食材,选用泰国的香糯米。粽子的重量平均保持在约3两8/个。
这款粽子要做得好吃,除了米和馅料调配得当,裹粽手艺有保证外,煮粽子和粽子过凉的制作环节虽辛苦,却非常重要。
赵生向记者介绍,粽子不能用煤炉煮,火力不够大或者不均匀都可能影响粽子的口味。所以他选用芒果树、龙眼树的树枝做燃料,在柴火上架起一个大锅煮粽子。
通常烧火将水煮开需要2个小时,粽子下锅后还要煮够6小时才能出锅,每锅最多可煮300—350个粽子,中途还要加一两次水。因为天气炎热,有时甚至要通宵看火煮粽子,所以这个环节一般由男性晚辈帮忙完成。
粽子煮好后不是直接放凉,而要立刻经过冷水冲凉的过程。直接用水龙头对准刚从锅里捞出的滚烫粽子,至少用凉水冲洗10分钟,待粽子全部变凉后才能放在桌上继续凉置,最后才能装盒。
据说凉水过冷后的粽子吃起来口感才更加弹牙、韧性足,而只有完整经历以上所有传统制作工艺的水蛇涌粽才能达到在常温下放置24小时后直接食用,口感依然香糯、味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