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丰足 艾叶飘香
春雨绵绵,万物滋长。一场春雨过后,田间的艾草长出新芽,正是制作艾制品的好时节。
“野艾”变“田艾”
水乡人所说的“艾”,其实是一种名叫匙叶合冠鼠麴草的草本植物,很长一段时间曾是野外自然生长的“野草”。出于对“艾”的喜爱,近年来,水乡人开始收集野艾的种子用于田间种植,“野艾”摇身一变,成为农民群众细心呵护的田间作物。
在道滘镇南丫田艾种植地块,低矮的田艾像极了田垄上绿色的地毯。春雨过后,嫩绿色的新芽萌出,农户桂姨忙着采摘田艾。
“田艾种植非常简单,基本上是天生天养的”,桂姨说:“春分播种,遇上雨水丰沛便长得极快;采摘时掐嫩叶食用,余下的茎叶还能继续萌发新叶。”
水乡人的“花式”食艾
水乡人在采摘鲜嫩的田艾,洗净、焯水、切碎,按一定比例混和糯米粉后可变换出多种艾制品:加糖,油煎可成艾煎堆;加糖,压入寿桃模具、蒸熟则为艾寿桃;包裹花生、豆蓉等馅料,蒸熟即为艾角。
然而,“嘴刁”的水乡人却未曾止步于这些传统的吃法,又用艾制作成艾糍。不同于客家的艾糍粑,水乡的艾糍是一种糅合了外来“雪媚娘”做法的改良版糍粑,是当代水乡民间春季流行的甜点。
田艾捣碎取汁液,混和糯米粉、澄粉、生粉和椰浆蒸熟擀成外皮,填入由炒香的花生碎、白芝麻、白糖和奶油制成的馅料,光滑圆润、香气逼人的艾糍就完成了。
食“艾”是一种水乡情怀
在以前物质匮乏时代,水乡妇女每到春天就会从田头地里摘来野生的田艾,简单地剁碎加上糯米粉、白糖调味做成田艾茶果,成了很多人小时候最甜美的回忆。而现在物质丰富起来了,做法也比那时更讲究。
家住洪梅的仙姨就非常喜欢用田艾做成艾角,除了给家人吃,还会分给亲戚朋友,让他们一起感受一下这满满的春天味道。据仙姨介绍,有时间她也会去田间地头采摘田艾,而现在的农贸市场有时也会有农妇售卖,每次遇上有人售卖田艾,她都会买上一两斤做艾角。“艾角做起来不算难,就是比较费时”,品尝着刚新鲜出炉的艾角的仙姨微笑着说道:“一家人围在一起边做艾角边闲话家常,也是一种很好的维系感情的方法。”
田艾要制作成食品都需经过繁琐的工序。但是,对于水乡人来说,却十分享受这份繁琐,因为春季食“艾”,更是一种应节传统,是一种深入骨子里的情怀。
来源:道滘、洪梅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