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兴农人④ | 何洪桂:回乡培育锦鲤“游”进千家万户
“这里原先是一片废弃的鱼塘,现在成了锦鲤繁殖养育基地。”12月14日下午,在万江街道大汾社区的锦鲤养殖场,何洪桂讲起东莞锦鲤养殖的前世今生, 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与自豪。
2014年,在外创业的何洪桂返回老家,在大汾社区的一片荒废鱼塘里起步,锚定锦鲤创办专业繁育基地。经过十年的沉淀,他培育的锦鲤游进数万个酒店和家庭,把一条锦鲤做成一门大生意,成为大汾社区乡村振兴的“合伙人”。
回乡创业养殖锦鲤
走进万江街道大汾社区的广东俊一锦鲤养殖有限公司,这里分布着5个宽敞的养殖大棚,每个大棚建有数十个鱼池,锦鲤在鱼池水中嬉戏,“游”出多彩斑斓的风姿。
在室内鱼池,每个鱼池水质清澈,并配备加氧、净水装置。鱼池都做了编号,便于工人跟踪每条鱼的生长情况,体形个头差不多的锦鲤共处一池,大的身长在一米左右,小的有60多厘米。
小小锦鲤,承载着何洪桂远大的创业梦想。“我在外面闯荡10多年,才进入锦鲤行业,入行比较迟。”作为广东俊一锦鲤养殖有限公司创始人,何洪桂谦虚地认为:“我属于跨界进入锦鲤行业,所以比别人更加用心,更加专注。”
锦鲤,色彩绚丽,身姿优雅,被业内誉为“水中活宝石”“会游泳的艺术品”“观赏鱼之王”。除了极具观赏性,锦鲤还承载着祈福的功能,不少人都将锦鲤视作吉祥物,因此锦鲤备受追捧。
何洪桂出生于万江大汾社区,自幼受祖辈影响,对养鱼情有独钟。“乡亲们用篓子装着刚孵出的鱼苗,在船上不停摇晃,这样鱼儿才能存活,这叫作摇篓。”渔场是何洪桂童年玩耍的地方,祖辈养鱼的情形至今在他脑海里历历在目。
大学毕业后,何洪桂投身旅游行业。在带团到世界各地游玩期间,他发现锦鲤备受人们喜爱,无论是酒店大堂,还是高端小区,都活跃了五彩缤纷的锦鲤,便萌生了在国内发展锦鲤养殖产业的想法。
锦鲤源自中国,兴于日本,又在中国发扬光大,这是锦鲤文化圈内人所共知的事实。为了让锦鲤更快“回家”,何洪桂多次到赴日考察,学习先进技术,引入各类设备,逐步为办养殖场做准备。
2008年,何洪桂创办锦鲤养殖企业,从日本引进好的种鱼,再层层选优、培育、杂交、挑选等多个环节,一批种鱼收益需要等待6年时间。“这是一项‘磨人’的事业”。他一心扑在养殖场,一点点地做,一池池地养,不断扩大规模。2014年,在大汾社区的帮助下,何洪桂将一片荒废10多年的鱼塘,改造成锦鲤繁育基地,实现了他返乡创业的梦想。
带领上百名乡亲致富
锦鲤好看,但养殖难。它们不仅对水质变化特别敏感,还容易患病。
创业初期,何洪桂从日本购买的第一批种鱼,由于缺乏锦鲤养殖经验,养殖设备也不够完善,一时疏于管理,造成两池大鱼细菌交叉感染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0多万元。为此,他多次奔赴日本渔场学习培育经验。由于日本渔场是家族式企业,不会外传养殖经验,于是,他通过分批次在不同渔场购买种鱼,学习养殖、孵化等技术,慢慢摸索经验。
如今,何洪桂坚持人工投喂锦鲤,“根据锦鲤的年龄、体型每天定时投喂,还要监测鱼池温度、湿度等指标,检查锦鲤生长、食欲等情况,以让鱼儿成长得更好。”此外,他还根据多年的养殖经验,自己研发出专门的锦鲤饲料。“既要保障蛋白质的含量,让鱼保持健壮的身材;又要让鱼吃得好,预防疾病。”何洪桂坦言:“我们花了许多心思,如今我们开发出10多款锦鲤饲料,不仅保障了繁育的需求,也解决了客户的后顾之忧。”
在锦鲤繁育基地,何洪桂站在2米深的水塘中央,身穿胶皮裤,两手抓起一条重约40斤的锦鲤。春去秋来,四季更替,何洪桂常常穿上这一身行头,将脚踩在柔软又坚实的鱼塘中抓鱼,感受渔家儿女的收获快乐。这些锦鲤大多是红白色的,也有纯金色或白色的,锦鲤身体庞大但游起来姿态从容灵活,在阳光照耀下,鳞片闪闪发光,颜色亮丽。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观赏文化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锦鲤一直有吉祥、和谐、富贵、幸运、成功等寓意,有较大的文化价值,饲养观赏型锦鲤已是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尚潮流。在东莞,锦鲤被纳入东莞特色农业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成为“三棵树(香蕉、莞香、荔枝)、两条鱼(笋壳鱼、锦鲤)”的代表。
“在繁育基地,时常会有学生过来搭起化验台,观察、详细记录下鱼类卵细胞的成熟过程……”何洪桂表示,如今,锦鲤也成为东莞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点发展产业,通过市级、街道、高等院校等多方联动,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技术研究,提高了锦鲤繁殖的数量和质量,为养殖业插上了“科技翅膀”。近几年,他每年繁育锦鲤苗5000万尾,销售量达50万尾,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正的富裕。”多年的实践也让何洪桂从创业者变成了“致富带头人”。从2020年起,他采取“公司+农户”的养殖锦鲤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增收,完善水产养殖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搭建温室养殖场,开拓长三角、大西北一带市场,带动周边上百名农户吃上“锦鲤饭”。
来源: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