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础制作”原来这么讲究!
近日,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东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茶山巢础制作技艺成功入选。接触巢础制作将近43年,57岁的传承人凌姨印出来的巢础驰名国内。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巢础制作技艺传承人袁洁凌,一起了解其中的奥秘吧。
对于养蜂人来说,最熟悉的养蜂器具之一无疑就是巢础,巢础是人工制造蜜蜂巢房的房基,其质量好坏影响蜂蜜质量。其中,茶山巢础制作技艺以茶山圩卫屋的卫子珊(1868-1938)家族为代表,于民国时期已享誉业界。
巢础制作技艺传承人袁洁凌介绍说,“印巢础的目的是为了让蜜蜂更好地造脾,巢础其实就是一个基础,人养蜂会根据上面的洞去‘建房子’,大概建2~3厘米高,蜜蜂就会在里面采糖和产卵,采糖之后封茧就可以了。”
说起制作巢础的起点,传承人凌姨说自己14岁就接触这一行,到32岁时开始专职制作巢础。由于巢础制作需选取纯正蜂蜡,期间她慢慢学习家族之间口口相传的“识蜡”技巧,来确定蜡的品质好坏。到了现在,闻香识蜡已经成为了她的拿手绝活。
▲上好纯正的蜡颜色淡、表面无光泽、触感粗糙,切开呈波浪粗纹,闻上去有蜡香味。
袁洁凌:“我平时识蜡的时候,就是这样去闻的,会有一股打糖之后的香味,但如果不是因为有多年的经验,一代代传下来的话,我也不会看的,这都是我妈妈以前一把手一把手去教我的。像这种就是宝宝蜡,刚打糖之后切出来的糖皮,融出来的就是特别漂亮、特别光滑,但它是有纹路的那种光滑,这种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中蜂蜡。”
▲熔蜡:将蜡块在一个大锅中熔化成蜡水,将蜡水倒入隔水加热的方形炉灶中过滤杂质。
▲隔水加热是为了使温度保持均匀,避免蜡水老化,影响巢皮质量。
▲制巢皮首先要把过滤好的蜡水倒入与木板大小相适应的方形炉中,隔水加热。其次,把松木板放入方形炉,并快速抽起迅速放入干净水中,以便蜡快速凝固。
▲最后,把凝固好的蜡片沿松木板边缘慢慢撕出待用。
▲压孔:制好的巢皮放入巢础机压孔抽出,用干布擦干。
▲压孔前要检查滚轮之间的距离,这样才能做出“深房透明”的巢础。
▲切巢础:切巢础需要用到丈量大小的模板,模板大小根据蜂箱的常用规格制作,主要包括中深、活动、冷氏、中笼、大笼、伟伦六个规格。
传承人凌姨还介绍说,巢础的制作除了“识蜡”以外,还需要经过“熔蜡”“制巢皮”“压孔”“切巢础”等步骤,其中巢础大小模板分中深、活动、冷氏、中笼、大笼、伟伦等六个规格。其家族重视技术革新,积极学习吸纳西方先进技艺,是广东最早使用巢础养殖蜜蜂的家族之一,印出来的巢础驰名国内。
袁洁凌:“熔蜡的过程不难,只需要把握那个温度,不需要太高,如果太高了它会长泡溢出来,所以刚刚我大概80度左右那样;蜡融了之后就放进储备桶里,淋蜡的时候就可以直接从这里勺过去,后面就一张张这样出蜡片;蜡片出来之后就是到‘印’这项工序了,以前是需要两个人分工合作的,现在机器化之后,我就弄了个马达自己一个人做;印好之后就可以割,然后按规格分类,客人购买时一般是分地区选用规格,像深圳和香港就用‘活动’式比较多,我们东莞要不是‘中笼’要不是‘中深’,主要就是这样分的。”
从家庭作坊到团体合作生产,再到个体户,她一直坚持手工制作,秉承着卫氏家族几代人的优良品质。
记者还了解到,1950年,卫氏的巢础业务交由茶山居委会茶山镇巢础加工坊经营,其实践方式由家庭作坊式转变为团体合作生产方式,由此培养了一批巢础手工制作者,并成为当时茶山居委会经济来源之一。至今卫氏巢础除广泛供应给本地养蜂户外,也供给东莞市各镇街、惠州市、深圳市等养殖户,质量闻名全省,也远销至新疆等地区。
来源:东莞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