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芳:一专多能,助力乡村振兴
高级农艺师、乡村振兴促进中心副主任、农学会秘书长,这些角色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她就是点赞莞乡先进系列第五篇稿件主人公——李艳芳。
一专多能、积极有为,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李艳芳开展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农业科研成果,服务乡村振兴实施,并拿下了省级乡村振兴先进个人称号。
本期南方+将走近这位“多面手”,听听她与东莞乡村振兴的故事。
一入农门情深似海
2009年,湖南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的李艳芳入职了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这一干就是12年。
12年间,李艳芳共发表专业论文32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17篇)、发明专利14项(参与)、地方标准2项(1项主持、1项参与)、参与实施的项目成果获广东省农业推广二等奖、东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东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获2020年广东省乡村振兴科技推广类先进个人、入库广东省第二批省级农业科技特派员、广东省12316三农信息服务平台专家、广东省青年科学家协会等。
2020年,李艳芳参与东莞市农业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服务活动
优秀的成绩源于李艳芳对科研事业的专注。“我在湖南师范大学度过四年的美好时光,所学的是生物技术专业。当时,在我们生命科学学院里有一位非常亲切又可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叫刘筠,院士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于开展三倍体鲫鱼的研究。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学习院士拼搏精神的种子就在我心里扎下了根。”谈到求学经历,李艳芳直言院士的榜样力量对她的影响很大。
工作3年后,李艳芳还报考了华南农业大学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专业研究生,并顺利毕业,拿到了学位证书。如今的她仍走在农业科研的路上,今年,她正致力于黑皮冬瓜干制技术的研究、东莞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等。
科普助农两手都抓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李艳芳在实际工作中还助推科学技术普及,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问题。
“印象最深的是在去年疫情期间,我报名加入市直机关抗疫队伍中,被分配到了厚街新围社区,那时候基层的工作任务非常繁重,每天都在材料报送、关卡设防、隔离监测等事务中来回。”李艳芳回忆道,“有一次,我们在给一位从广西过来东莞种荔枝的农户,送去解除隔离通知书时,了解到因为疫情,荔枝园等不来养蜂人,造成荔枝花授粉严重受阻,影响挂果,经确认,我们建议农户通过其他方式辅助授粉。还有一次,在新围的一个农场里,农户正因为葡萄苗不抽梢而着急,我们及时送去了合适的药水,解决了难题。”
2020年疫情期间,李艳芳给厚街镇新围社区葡萄种植户开展技术指导
“基层抗疫工作与农业农村工作的有机结合,正是我们农业系统工作人员接地气、有生气的体现呢。”在李艳芳看来,这段经历弥足珍贵;在笔者看来,科研工作者总能发出不一样的光和热。
除了以实际行动助农外,李艳芳还致力于服务农业平台建设,助推科学技术普及。2020年以来,她组织实施农业科普活动6场,服务科技人员、涉农企业等共900多人次。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为工作重点,开展科技下乡服务100余次。同时入库了广东省12316三农信息服务平台专家、广东省青年科学家协会、广东省农业科技特派员等技术推广服务平台。
一专多能 助力乡村振兴
在担任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科技管理室高级农艺师的同时,李艳芳还兼任市乡村振兴促进中心副主任、市农学会秘书长等。
走访、调研、座谈……作为奋斗在乡村振兴工作的一线人员,2019年至今,李艳芳紧密结合东莞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联系相关镇、村,协助专家深入梅州、从化、清远、佛山等兄弟地市,及东莞石排镇塘尾村、茶山镇南社村、麻涌镇麻二社区、万江街道滘联社区、大岭山镇旧飞鹅村、寮步镇井巷村、横沥镇新四村等镇村走访调研。
在走访和座谈中,李艳芳既当调研员,就课题任务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又当宣传员,认真宣传解读乡村振兴政策以及省内、市内的先进经验做法。与此同时,2020年,她还积极跟进东莞乡村振兴六项课题研究,通过课题委托方式,最终形成了六篇共38万字较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及6篇政府决策咨询报告,提交市政府,为东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除此以外,作为第十七届农学会秘书长,李艳芳还需要做好学术交流、技术推广、农业科普、会员单位维护以及承接社会团体相关项目等工作。
身兼数职,个个称职。作为多面手,李艳芳的工作离不开一个“忙”字,“忙是肯定的!但大部分时候,工作思路其实都是相通的,举一反三可以节约很多时间成本。另外,两个团队工作都比较和谐,大家都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相互协作,事半功倍。”
谈到此次获得省级乡村振兴先进个人,李艳芳很谦逊,她说“荣誉属于身后一直支持我成长与进步的单位、领导与同事,离不开各级领导的悉心指导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于我而言,它更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鞭策,接下来的工作里,我会再接再厉,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忙忙碌碌,又是半年。聊到下半年的重点工作,李艳芳一列就列出了六大条。“细心、用心、学习、进步。”这几个词汇总是挂在了她的嘴边,我们也相信这位多面手还将凭借热情与专业继续投入到助力东莞乡村振兴的建设中。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