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平人•龙舟情
凼凼转,菊花园,阿妈带我去睇龙船……”这首童谣,90后一定不会陌生,而其中的“龙船”,更是承载了很多人的端午记忆。
“当景”“趁景”“龙舟景” 景景有来头
现年67岁的周建强是前岗梓村龙舟队的龙头指挥手,端午节来临,提起那段与伙伴一起划龙舟的岁月,强叔是滔滔不绝。
强叔回忆说,常平运河开挖前,每年农历四月,“龙舟水”来临,以常平圩为中心的四邻埔田便会变成一片汪洋,水域联通东坑、横沥等邻近镇街。桥梓和岗梓濒临这片水域,划龙舟的条件得天独厚。四月初八当天,村里会敲响龙舟鼓,开始修整龙舟。“以前有敲响龙舟鼓,猪仔大得快的说法。”强叔说。到了五月初一,龙舟就可以正式下水。
旧时的龙舟景分别为初一上下车岗,初二塔岗,初三渡头,初四贝冲上岭,初五田头草塘,初六角社,初七侯庙、屋厦,初八东坑,初九神山、丁屋,初十常平,初一村头,十二石埗,十三横沥。人气最盛的当数五月初七屋厦的“侯王庙景”。
五月初一到十三期间,附近几个镇的龙舟每天都会汇集到景点的所在村,称为“当景”。旧时当景主要是游龙,极少竞赛。而附近镇、村的村民都会前来观看盛会,这就叫做“趁景”。
按照习俗,当景的景点所在村要“犒船”。犒船是指景点所在地准备好饼乾、荔枝、蒲桃、爆竹等物品送给前来当景的龙舟。
今年67岁的周建强,在八十年代开始一直担任岗梓龙船队的船头指挥手
细数常平龙舟赛的兴衰
强叔表示,常平的龙舟景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开始举行,一直持续至1957年,之后由于各种原因,龙舟景一度暂停举行。直到1985年,常平水上乐园建成,首届龙舟邀请赛在常平运河举行。当时寒溪河沿岸的岗梓、桥梓、塘角、袁山贝、还珠沥等村积极响应,龙舟竞渡的盛况得以再现。
之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七为龙舟当景日,寒溪河上锣鼓喧天,各村的龙舟在河面穿梭,相互竞逐,健儿们振臂飞桡,前来观赏盛会的群众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
1992年和1993年期间,桥梓村还组织成立了女子龙舟队、工厂女子龙舟队,破除以往女子不能上船的旧风俗。参加这两次赛事的有渝利厂队、周氏厂队和合昌厂队,大批妙龄女孩穿着整齐的运动服,精神抖擞,英姿勃勃,吸引了过万群众冒雨观赛。
到20世纪90年代末,常平龙舟赛再次被叫停。强叔回忆,当时由于村民大多已经洗脚上田,体力方面大不如前,后辈们也不熟水性,因此划龙舟存在一定危险性。加上寒溪河水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水质变差导致龙舟赛无法再进行,连续举办了10多年的龙舟邀请赛就此画上句号。
周亮礼当年曾是村龙舟队的第三桡
那些年我们划过的龙舟
如今,常平多个村仍保留着当年的龙舟,其中桥梓村的3条龙舟和岗梓村的2条龙舟完好地保存在两村的文化广场内。
桥梓村民周亮礼当年曾是村龙舟队的第三桡。礼叔介绍,桥梓的3条龙舟专门邀请当时制作工艺最为精湛的中堂斗朗村师傅亲自操刀,距今已有50多年历史。船身用优质杉木制作而成,耐腐蚀且轻盈速度快。龙头雕刻精细,造价不菲。
礼叔表示,以前参加龙舟比赛的选手要由村里挑选,挑选好之后,每人派一支桡,因此选手也叫“桡手”。当时一条龙舟的标准是60人,头桡一定要身强力壮的男青年。而没有拿到桡的村民,也会去摸摸龙舟、蹭蹭喜气。“当时村里非常注重桡手的培训,专门邀请麻涌镇漳澎村的老师傅前来教学。”
旧时划龙舟的衣着也有讲究,桡手要穿着体面的衣服上船,且赤脚是不能上船的。而直到1985年首届龙舟邀请赛举行,每个村的龙舟队就开始穿着统一的服装。
礼叔说,直到现在,他每年端午节都会透过电视观看龙舟比赛。但他说,看电视远远没有旧时自己亲自参与来得过瘾。“希望一河两岸工程完工后,我们能再看到龙舟下水的情景。”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多少常平人的心声!
当有人嗟叹传统节日与我们渐行渐远时,我们看到,众多老一辈常平人的心中仍有着浓烈且化不开的端午龙舟情结。守护着这份情怀的他们深知,端午划龙舟不仅是一次狂欢的盛会,更是历史文化的代代传承,而这也恰恰是常平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必需的。
来源:东莞阳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