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的非遗盛会——上洞草龙舞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中秋节,草龙舞是企石镇上洞村中秋节一个传统的庆祝活动。
草龙舞在上洞村已经有390多年的历史,村民以“五谷之王”的稻草扎龙起舞,目的是了庆祝丰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2009年,上洞村草龙舞正式获批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使这一传统民俗文化得以更好地弘扬。上洞村草龙舞曾多次参加企石镇举办的千年秋枫文化节、文艺晚会等活动。2018年,首次参加粤港澳大湾区·泛珠三角(广东)非遗周暨佛山秋色巡游活动,吸引了众多群众的关注。
稻草编扎 制作考究
草龙主要用稻草编扎,由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主要包括上颚、下颚、龙舌、龙角、龙须和龙眼,整条草龙的编扎尤以龙头考究。龙头的编扎是由编织草辫开始的,编好的八条草辫并排在一起,然后由两条竹片串起固定,接着将草辫的一端交叉弯曲,屈成勺状后以铁丝固定,这就是龙头的上颚。龙头下颚的编织方法与上颚相同,只不过下颚是由七条草辫编织而成,这样才有利于龙嘴的美观。在上颚和下颚组装时,中间还会固定一弯成弓形的竹片,以作支撑上颚和龙眼之用,届时龙的下颚内还会固定一交叉相叠的草辫,以作龙舌。
龙角也是由草编扎成鹿角状,为保持龙角的坚挺,龙角内侧各自捆绑一根稍短的小木棍,然后固定在龙头的两端。两根手电筒固定在龙头的两侧当龙眼,红彩灯置于龙口内侧边缘当龙牙,一束束拆开的白色麻线固定在下颚的边缘作龙须。龙身以一根粗尼龙绳作骨,用稻草捆扎在龙骨上成圆柱状,圆柱直径为30厘米,全长25米。为了龙头能够灵活舞动,龙头与龙身由一段粗尼龙绳连接,龙头会固定在一把牛头叉上,而龙身则会每隔2米左右固定一个木叉,至于龙尾则会系上一段粗尼龙绳,以便摆动。
草龙舞动 祈求福荫
在距离中秋前几天的晚上,村里的年轻人会择一个良辰吉日
舞着龙到老榕树下“采青”。到了中秋当晚,龙头和龙身插满点着的香,舞动时,龙身上下摆动,龙头上下左右各个方向舞动,龙上香火划出一道道的弧线,恍如龙鳞乍现,整条龙活了起来。接着,草龙会舞动到各家各户去拜门,给各家各户带来喜悦。紧接着,草龙会到天宫里和上洞祠堂拜祭先人。然后便进入了舞草龙的高潮环节——“游龙”。“游龙”时,舞龙者不停舞动草龙,祈求健康、活力、幸福。其中尤为好看的莫过于“绕龙饼”。“绕龙饼”时,舞龙头者以顺时针的方向高速奔跑,在其他舞龙者的配合中带动着龙身的旋转,最终形成一个貌似饼状的图形,届时锣鼓声动天,很多人围着观看,十分热闹。舞龙最后环节就是到河边将龙火化,俗称“化龙”,寓意着龙升天,把人们中秋的愿望和喜悦带到天上。化完龙后,舞龙的人每人分一把香回家,以保佑家庭幸福。
生动传说 由来已久
民间对舞龙有两种说法:一是可以灭灾解难。相传有一年村里发生瘟疫,村民的心情忐忑不安,时值中秋节,人们想起用龙来辟邪驱疫,于是用稻草扎成一条长长的龙,用剑麻作龙须,电筒作龙眼,并在龙身约两米距离扎上一根小木棍为龙脚,草龙就做好。再择一个良时吉日,进行“采青”,意是龙开始运作,最后在龙背上插上香火,一切就绪后鞭炮、锣鼓齐呜,村民抓着木棍把龙从村内舞到村外再舞到山上,村里卧床的病人,听到锣鼓声后,即时精神振奋,缠身的病魔被赶到九霄云外,舞龙活动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
上洞村舞草龙的另一种传说是在明朝期间,上洞村姚钿登万历戊午乡荐己未科进士,任浙江嘉兴府推宫历任五载,甲子行取北京吏部民选司主事。公元1627年,时任稽分公侍郎的姚钿由明思宗给假回乡,长时间没被召回京。居乡期间,姚钿觉得对老围门风水、景观意识文化不够完善,便设计出了四道门坊,分别为迎恩门、引龙门、接龙门、望京坊,通过高第门进入上洞古民居,随后叫人建造。门坊竣工不久,姚钿即被召回朝廷复职。姚钿回乡到复职历时九年,钦取吏部天宫,戊寅光録左卿,辛己升顺天府承会推大理卿。
姚钿告老还乡时,想起老围门的门坊以龙字冠名,怕日后祸害子孙和村民,便心生一计,请求崇祯皇帝赐稻草龙一条带回家乡与村民同乐。崇祯笑着说,这也容易,当即下令叫人扎了一条小草龙赐予姚钿。姚钿回乡时,村民打锣敲鼓在五行门外接龙入村。从此村民为了庆祝皇帝赐龙(时近中秋)一事,就有了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舞草龙的习俗,并且传承至今。
来源:《耕读》二〇一九年秋季卷、文化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