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传四代做灯 望牛墩街坊的中秋灯笼被他“承包”了
手扎八角灯,是望牛墩镇最传统和最为常见的中秋物品之一。望牛墩镇望联村的施文,传承了祖辈三代制作纸扎八角灯的手工艺,从8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这项手艺,到如今已有40多年。施师傅做的八角灯形状精美、色泽均匀,整体轻巧又透亮,深受街坊喜爱。
记者在施师傅的制作工场看到,施师傅用砍刀和定制的开竹机将竹子分割成细细的竹条,再用砂纸条、浆糊将竹条扎制成6个尺寸一样的正方形,随后,再把正方形粘连成八角灯的灯身,雏形就做好了,然后剪纸、贴纸……一个小巧玲珑的八角灯就这样诞生了。
施文:“我八岁左右开始学这门手艺,听我爸说这门手艺从上几辈开始传下来,这门手艺都有四代了,我们中国好多地方的传统不一样,在东莞这边,传统的纸灯笼常常都有‘好意头’,送灯笼代表着美好的祝福,所以大家也比较喜欢。”
每年从农历七月开始,就有市民陆续前来购买灯笼。施师傅表示,一个八角灯由10多个附件组成,他会提前准备好竹条、彩纸等,在销售高峰加紧制作,中秋期间能卖出一万多个八角灯。
农历八月十五前后,孩子们提着灯笼走街串巷,在望溪河边亮起点点星光,这是每个望牛墩人无法忘怀的童年回忆。对施师傅来说,手扎八角灯这门手艺既是传承也是情感寄托,他会一直坚持下去,也希望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施文:“如果想学这门手艺,随时都可以来找我,因为这门手艺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传承,也是我们一种寄托思乡之情的方式,有机会就来找我学做灯笼,我一定会教大家的。”
来源:东莞阳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