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80%的中秋灯笼仔,都出自石龙这条村
“游鱼游沙碌(灯笼),添油添蜡烛。”在东莞有这样的中秋习俗:每当中秋临近,外婆就会给外孙送去一个灯笼仔,祝愿外孙学业进步、身体强壮,图个好意头。傍晚时分,小孩子提着外婆送的灯笼仔,三五成群地游到各家商铺“添油”。
因此,传统的灯笼在节日里成了抢手货。石龙镇泗洲村出产的灯笼仔远近闻名,这项技艺已传承了几百年。石龙泗洲灯笼仔制作技艺于2009年被列入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为什么泗洲村盛产灯笼仔?过去,泗洲村几乎家家户户的妇女都会编织灯笼仔。她们心灵手巧,除了种田、带小孩、主持家务外,每当空闲,村中的妇女们就会围坐一堂,共同编织灯笼补贴家用,这也成了村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编织手艺是由家婆传给儿媳,一代传一代,这也让泗洲成了有名的灯笼村。
随着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现在泗洲村里平时编织灯笼仔的妇女越来越少了。由于纯手工制作耗时,到了中秋前的旺季,灯笼仔时常供不应求。当地妇女们会把框架提前编好,6月底开始封白纸以及玻璃纸,中秋节前的一个月,就会有客商陆续来提货去各地销售。
区别于市面上塑料做的灯笼,泗洲灯笼仔,依然保持着传统。一个个看似简单的“灯笼仔”,从选料、破篾到泡制、编织、上漆、贴花等,有数十种工序,而且每个工序都有讲究。泗洲灯笼仔选料用的是丹竹,是特意从河源等地采购而来的。
破篾的程序也多有讲究,先用刀将竹子砍成一段段的,再用热水泡软后摊开晒晾,再破竹、起瓤,竹筒便成了竹篾,接着又要在流动的水里泡上一个星期,直到编织用的篾变得大小统一,厚薄均匀,而且颇有柔韧度。在成型的框架外面再贴上玻璃纸,再贴上装饰;最后上漆、描花,一整套工序完成后一个灯笼仔才算制作完成。
灯笼仔上边的装饰同样有所讲究,通常会贴上状元郎和小仙女的卡通人物,状元郎寓意着男孩读书好,仙女则寓意女孩子聪明又漂亮。
△现在,一起来认识一下石龙灯笼仔制作方法
一、截材
泗洲灯笼仔选料用的是丹竹,是特意从河源等地采购而来的。太软太硬的竹子都不行,软的容易断,太硬的做出来又不好看。
二、破篾
先用刀将竹子砍成一段段,再用热水泡软后摊开晒晾,破竹、起瓤,竹筒便成了竹篾,接着又要在流动的水里泡上一个星期,直到编织用的篾变得大小统一,厚薄均匀,而且颇有柔韧度。
三、编织
纯手工将竹子编织成灯笼仔框架。
四、贴花
将寓意着“前路光明,步步高升,大有前途”的古代人物贴在灯笼的外壁上。
五、画漆
在灯笼顶部用油漆画上红花。
△除了担灯笼,东莞人过中秋,还有哪些习俗?
一、送中秋
“外婆送中秋,外孙担灯笼”。每逢八月初一,外婆便开始“送冬秋”,除了月饼、宝塔、柚子、香蕉、红柿、“富贵子”等中秋食品外,还会送给外孙灯笼一些学习用品或玩具等礼物。
二、拜月光
在中秋节当晚,吃完团圆饭后,每个家庭都会摆上各式果品进行“拜月光”的仪式。贡品除了月饼外,还有和碌、柿子、香蕉、芋头、菱角等,拜月光后合家围坐,分享各种贡品,外加炒田螺等,畅叙天伦,直到深夜。
三、赏月/ 追月
中秋节当晚大家都会围在一起吃着月饼、赏月,人月两团圆。而“追月”,是过了农历八月十五,大家还兴犹未尽,就会在第二天晚上,邀约亲朋好友继续赏月。
四、竖中秋
每逢中秋夜,灯笼会被点亮,下面再联结许多小灯、彩旗、银铃等,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如平台、屋顶或高树之上。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以此庆贺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