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不仅有荷花,这里还有两大省级古村落
东莞的桥头镇地貌多丘陵、有山有水,宜耕宜渔,有着“中国荷花名镇”之称。
据记载,上世纪60年代前,桥头没有桥,贯穿全镇的是一条叫做石马河的天然河流,把桥头分为东西两部分。河东称“隔海佬”,河西称“桥头水”,两岸居民来往靠的是渡船:“兄弟分东西,往来靠舟楫”。
在以前,全赖舟楫往来而没有桥,那桥头一名又是如何来的呢?
这里要从“桥头老街”说起。据桥头老作家莫树材考证,桥头镇自清朝以来曾有过“五墟一市”:义和墟,庙冈墟,长和墟,新墟,中和墟和东桥市。位于桥头老街一侧的东桥市就建于民国初期,骑楼建筑,楼上住人,楼下买卖,趁墟的人免去日晒雨淋之苦。这样,在不到两公里的范围内,便有两墟一市。后来,义和、东桥市连成一片,统称桥头。据说,这便是桥头镇名的来源。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在明朝,现桥头境内李屋村有一个小集市,是四乡八邻村民的集散之地。古时的李屋、邓屋合称为“土桥”,因集市在土桥东头,故称“桥头”。
在这个荷花名镇里,还有一个拥有近800年历史的古村落,其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甚至可追溯至南宋时期。
这个闻名遐迩的古村落名为迳联,位于东莞市桥头镇婆归岭下,是第二批广东省古村落之一。几百年下来,村里曾涌现出罗中、罗一道、罗龙骧3名进士,是名动一时的"进士村"。
不仅如此,在桥头镇中心的西北面,在柏油马路间,穿过村间巷道,还有一个600多年历史的“邓氏古村落”。
这个以邓姓命名的村落,始建于明洪武四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邓屋村以耕读传家,书香氛围浓郁,被誉为“院士名村,一门五杰”,相继走出了邓植仪、邓盛仪、邓鸿仪、邓锡铭、邓锡清等众多杰出人物。其中,邓植仪、邓盛仪,是莞籍“坪石先生”的杰出代表。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