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蚁是重大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具有很强的攻击 紧急处理措施行为,可影响人类健康,破坏生态系统平衡。

红火蚁群

有雌、雄繁殖蚁,蚁后和工蚁。工蚁无生殖能力,负责防御、搬运、饲喂等工作。

工蚁:体长2.5~6.0mm。头、胸、触角及足均为棕红色,腹部常棕褐色,腹部第2、3节背面中央常具有近圆形的淡色斑纹。头部略呈方形。复眼黑色,位于头部两侧上方。触角10节。前胸背板前端隆起,胸腹连接处有2个腹柄结,第一结节呈扁锥状,第二结节呈圆锥状。腹部卵圆形,可见4节,腹部末端有螯刺伸出。

雄蚁:体长7~8mm。体黑色,着生翅2对,头部细小,触角丝状,胸部发达,前胸背板显著隆起。

生殖蚁雌蚁:有翅型雌蚁体长8~10mm。头、胸棕褐色,腹部黑褐色,着生翅2对,头部细小,触角膝状,胸部发达,前胸背板显著隆起。雌蚁交配后翅脱落,结巢成为蚁后。蚁后腹部可随寿命的增长不断增大。

  • 有性雌蚁

  • 有性雄蚁

  • 蚁后

卵:卵圆形,乳白色,大小为0.23~0.30mm

幼虫:共4龄,各龄均为乳白色,发育为工蚁的4龄幼虫0.79~1.20mm,发育为有性生殖蚁的4龄幼虫体长4~5mm。1~2龄幼虫体表较光滑,3~4龄幼虫体表披有短毛,4龄幼虫上颚骨化较深。

蛹:为裸蛹,乳白色,工蚁蛹体长0.70~0.80mm,有性生殖蚁蛹长5~7mm,触角、足均外露。

  • 红火蚁卵

  • 红火蚁幼虫

  • 红火蚁蚁蛹

    (左为生殖蚁,右为工蚁)

  • 红火蚁成虫

    (工蚁)

红火蚁巢

蚁巢特征:为完全地栖型蚁巢,成熟蚁巢是以土壤堆成高10~30cm、直径30~50cm的蚁丘,内部结构呈蜂窝状。新建蚁丘表面土壤颗粒细碎、均匀。随着蚁群中红火蚁数量增加,蚁丘不断增大。

取食农林作物种子、幼芽、果实和根系等,危害农林业生产。

对人和动物具有明显的攻击性,主要以螯针刺伤动物、人体。人体被叮咬后有灼伤般疼痛感,其后会出现如灼伤般水泡。

  • 红火蚁危害农作物

  • 红火蚁危害农作物

  • 红火蚁叮咬后症状

  • 红火蚁破坏公共设施

伤害生态环境中其他土栖动物,破坏生态平衡。

破坏户外电器、交通通讯等公共设施。

根据巢穴中蚁后的数量可分为两种社会型:单蚁后型和多蚁后型。一个成熟的红火蚁种群由20万头至50万头多形态的工蚁、几百头有翅繁殖雄蚁和雌蚁、1头(单蚁后型)或多头(多蚁后型)繁殖蚁后组成。1头蚁后每日可产约1000粒卵。

成虫寿命:蚁后约6~7年,工蚁约1~2个月。

成熟的蚁群一年能产生4000~6000头有翅生殖蚁。有翅生殖蚁在一年中的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婚飞活动。交配行为可能发生在90~300m的高空,一般交配1次。交配后的雄蚁很快死亡,雌蚁则随风飞行,寻找地点筑新巢。

红火蚁婚飞蚁

包括农村农地、林地、绿地、道路、公园、住宅小区、校园、景区、鱼塘塘基和江河水库堤坝等。

主要随带土植物、草皮、土壤、堆肥以及农耕机具设备、空货柜、车辆等运输工具等进行远距离传播,还以生殖蚁飞行或随水流作自然扩散,也可搬巢作短距离移动。

1、严格检疫。严格限制从发生区外运带土植物、草皮、土壤、农家肥、干草、作物秸秆、运土工具、设备等,防止红火蚁外传。

  • 饵剂诱杀

  • 饵剂诱杀

  • 药液灌巢

2、控制生境。就地清理红火蚁滋生地的垃圾、食物残渣和杂草,减少红火蚁适宜发生危害的环境。

化学防治。使用茚虫威、氟蚁腙等红火蚁专用饵剂,在蚁巢附近的活动觅食区撒施饵剂,7-14天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补施饵剂或粉剂。急需尽快处理的发生区域,可委托专业队伍采取粉剂灭杀或药液灌巢方法开展应急防治。

被叮咬后立即用肥皂水、清水清洗。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含类固醇的外敷药膏或口服抗组织胺药剂来缓解瘙痒与肿胀症状。如有不适,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