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莞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三农”工作总抓手,全方位、多维度、高效能统筹推动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结合起来,坚持高位统筹谋划,“全域项目化”推动,积极探索具有东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美丽东莞“全域项目化”经验做法得到了上级充分肯定,在全省复制推广;我市连续两年在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
以发展精细农业为主攻方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设,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高效。
据初步统计,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6.39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30.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5%、6%,增速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
以创建全省唯一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市为契机,大力推进“五大美丽”行动,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顺利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和全省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市阶段性创建任务。
田间窝棚整治、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等工作得到了上级充分肯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2020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827元,同比增长8.1%,收入增速比城镇居民高2.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5,位居全国、全省前列。
将乡村振兴有关工作列入市委“湾区都市 品质东莞”36项重点任务和市政府9大攻坚战之一,高规格成立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全市性会议、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工作。构建市“1+1+N”乡村振兴政策体系,细化任务分解,压实各级责任。实施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细。
确立“全域项目化”工作路径,推广统一标识系统,将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到一个个具体实在的项目,让乡村振兴工作“抓得住、干得实、看得见”。强化项目组织实施保障,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在市统筹的用地指标中预留10%用于乡村振兴项目。
组建东莞市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以市乡村振兴促进中心为开放式平台,引入智库力量开展“三农”重点难点热点专题研究。多种形式举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擂台赛、乡村振兴斗牛大会,示范推广“边角花园”建设模式;开展“听党话 感党恩 跟党走”宣讲活动,先后推出“东莞乡村振兴进行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战行动”等媒体系列报道,展现乡村振兴实践成果,唱响东莞好经验。
提前完成省定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稳步提升设施农业、绿色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农地产出效益。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新建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规划建设农业产业园,基本形成荔枝、香蕉、蔬菜、花卉为主的特色产业布局。引入“互联网+销售”“电商+直播带货”等营销新模式,推动特色水果、供港蔬菜等农产品拓宽销路、打响知名度,东莞荔枝2020年网上销量超总产量一半。至2020年底,全市拥有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4个、专业村17个;东莞荔枝、麻涌香蕉先后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新增一批省十大名牌农产品、“粤字号”农业品牌产品、名特优新农产品和“三品”认证农产品。
依托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特色采摘、创意体验等休闲农业项目。深挖镇村乡土特色、历史文化等资源,加快发展“农业+”旅游、展会、文化等新业态。深化农产品精深加工,构建全链条经营、多产业融合、大集群发展的产业新格局。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打造创意农业项目19个,30亩以上农业休闲场所增至120多个,年接待游客约607万人次;拥有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2个和示范镇6个、市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22个;成功争取中国国际食品配料博览会长期落户东莞,并顺利举办2020年第五届食博会。
组织开展“五大美丽”行动,全域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厕所革命”等工作,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全域全覆盖的人居环境整治新格局,加快实现“干净整洁村”全覆盖。
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打赢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全面打好“清洁、清拆、治水、绿化、基础设施提升、示范创建”六大攻坚战。组织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以农村生活垃圾为重点,全面消除卫生死角盲区。把田间窝棚整治纳入全市“智网工程”,开展“地毯式”巡查、跨区异地排查,对排查出的窝棚进行GPS定位并建立整治工作台账。
学习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通过“干净整洁村、生态宜居村、特色精品村和特色精品示范村”四个梯度创建美丽乡村,安排美丽乡村建设奖补专项资金,明确“十个一”创建标准,串珠成链,连线成片,打造具有东莞特色、岭南韵味的美丽乡村。目前,全市65%以上的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基本建成50个特色精品示范村。
用好次发达镇村帮扶资金,在产业用地、项目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向次发达镇村实施倾斜,持续开展结对帮扶、“万企帮万村”等活动,凝聚帮扶合力。至2020年底,全市8个次发达镇GDP平均增速明显快于全市平均水平,全面迈入GDP“百亿俱乐部”,70个次发达村经营纯收实现五年翻一番,市内帮扶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依托“拓空间”和城市更新政策,推动农村集体老旧物业升级改造,大力发展优质“物业型”经济。搭建村组集体参与“投资型”经济的沟通协调平台,鼓励村组集体认购信托等投资理财产品、投入市镇重点项目、成长型企业。2020年,全市集体经济组织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村组两级集体总资产同比增长8.9%、达到2040.4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元;集体经营性纯收入同比增长7.8%、达到189.7亿元;非出租类收入占总收入29.1%,创近十二年来新高。
搭建起涵盖民主理财、村级预算、会计委派、审查监控、审计监督、责任追究、薪酬激励、督查考评、网络监测、阳光交易等“十管齐下”的多层次、全覆盖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和“三资”监管平台,成功开发应用“东莞村财”APP。在全省地级市率先实行村组“一年一审”全覆盖,全面推行“财务管理信息卡”和“问题跟踪卡”。至2020年底,全市村组通过资产交易平台累计成功交易超过10万宗,总体溢价率达8.4%;我市经验成功入选“全国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典型案例”。
加强村(社区)疫情防控,推动渔民、种植户等重点人群,渔区、农业园区、屠宰场等重点场所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掌握生猪、家禽、水产品、蔬菜等重要农产品来莞货源渠道,巩固与市外生产基地产销关系,有效监控市场供应和消费群体变化情况;挖掘本地农产品生产潜力,全力保障农产品供给。在全省率先出台村组集体减租文件,落实困难村组“一村一策”帮扶措施,2020年,全市村组累计减租8.4亿元,惠及3.8万企业(商户)。
创新源头管理方式,建立种植户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卡”监管制度,率先在全省对种植户实行网格化、电子化动态监管。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力度,全市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连续多年稳定在99%以上。推进生猪定点屠宰场整合至16家,建成首批3家牛羊定点屠宰场,有效提升屠宰场规模化、标准化管理水平。
加强非洲猪瘟、草地贪夜蛾等动植物疫病的阻截防控,创新产地检疫模式,有效提高疫病监测预警和处置能力,全市连续多年没有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紧抓种养、屠宰等关键环节,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使用农业投入品、私屠滥宰等行为。以渔业、农机安全生产为重点,部署开展渔船“不安全,不出海”、拖拉机“不安全、不出门”行动,全面排查整治安全生产隐患。